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课件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高中语文新题型及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档格式:DOCX| 6 页|大小 18KB|积分 5|2025-07-24 发布|文档ID:253617404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一、词语的比较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C、某个词换成另一个可以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D、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2、语句在文中的作用:A、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B、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C、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D 、评价语句特色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3、环境描写的作用:A、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B、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4、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5、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6、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7、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8、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A、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B、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C、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9、识别或提炼文章主旨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1、主旨出现的形式和位置应该有明确的判断,主旨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上: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主旨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10、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小魏子好文库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