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概要

文档格式:DOCX| 22 页|大小 612.69KB|积分 20|2023-04-27 发布|文档ID:204977538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2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标 准 号: GB/T 5373-94 替代标准号:GB5373-85 发布单位: 国家技术监督局 起草单位: 江西赣江机械厂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点 击 数: 1412 更新日期: 2008 年03 月 07 日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的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取值规则本标准适用于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的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2 引用标准GB/T 5359.3-1996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两轮车尺寸GB/T 5359.5-1996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三轮车质量GB/T 5359.6-1996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两轮车质量GB/T 5359.7-1996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三轮车尺寸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3 一般测量条件3.1 被测车辆必须清洁(无油污、泥土),装备应齐全,轮胎气压应符合车辆技术条件的要求3.2 测量尺寸用的支承平面应是呈水平状态的测量平台或水磨石地面3.3 车辆静置于支承平面上,车轮处于直线行驶位置,两轮车处于铅垂状态,正三轮车的门、窗应关闭 边三轮车边风档应置于工作位置。

    3.4 测量仪器和设备a. 钢卷尺:读数分辨力1mm ;b. 角度尺:读数分辨力5‘;c. 高度尺:读数分辨力0.5mm ;d. 重锤或直角尺;e. 三维坐标装置;f. 电子秤或杠杆增砣式台秤,读数分辨为0.2kg;g. 垫块;h. 可调整式水平仪;i. 悬架锁紧工具3.5车辆装载质量按制造厂的规定驾驶员(乘员)及其装备的总质量规定为75kg,不足75kg者,应在相应的乘座位置上加配重,货物应装在规定的位置上4 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4.1 测量条件4.1.1车辆尺寸的定义应符合GB/T 5359.3、GB/T 5359.7的规定,置于三维正交坐标系中,确定其测量基 准平面和纵向中心平面4.1.2 测量转弯圆、转弯通道圆直径和车轮滚动半径用的场地和道路应是清洁、平坦、干燥的混凝土或沥 清地面4.2 测量项目及测量要求4.2.1 长度尺寸见表1表 1代 号测量项目测量要求车辆质量 状态备注L车长测量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并分别与车辆前、后端相抵靠 的两铅垂面间的距离备用轮、后视镜除外整车干质 量见图1〜3见图7见图1〜3L —1-L2轴距前、后轴测量通过两车轮中心并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及支承平面的 两垂面间距离前、边轴L3前伸距测量通过方向柱轴线与支承面的相交点至刖轮中心铅垂线 间的距离L4前悬测量刖轮中心至抵靠车辆最刖端(包括附加刚性零件)并 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的铅垂面间的距离丿疋最大 总质量L5后悬测量后轮中心至抵靠车辆最后端(包括附加刚性零件)并 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的铅垂面间的距离L6离地间隙点至后轮 轴线间距离测量离地间隙点至后轮轴线间的距离。

    当最低离地点并不 止一点时,应取靠近两轮中心部位处测量L7车厢内部长测量车厢内部长度方向的最大尺寸整车干质 量见图34.2.2 宽度尺寸见表 2表 2代 号测量项 目测量要求车辆质 量状态备注B车宽测量平行于纵向中心平面并分别与车辆两侧相抵靠的两平面间的距 离后视镜除外整车干 质量见图1〜3B1轮距a. 正三轮车:测量同一轴上两轮中心到纵向中心平面的距离之和b. 边三轮车:测量边轮中心到纵向中心平面的距离厂定最 大总质 量见图2〜3B2刖束a. 正三轮车刖束:同一轴上两端轮辋轮缘外侧轮廓线的水平直径的端 点为等腰梯形的顶点,测量梯形前后底边(b、b )长度之差;1 2b. 边三轮车前束:边轮轮辋轮缘外测轮廓线的水平直径的端点至纵向 中心平面的垂直线为梯形,测量梯形前后底边(b、b )长度之差见图4B3刖转向 灯内缘 宽测量左、右前转向灯内缘间的距离见图B4后转向 灯内缘 宽测量左、右后转向灯内缘间的距离整车干 质量1〜3B5车厢内 部宽测量车厢内部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见图34.2.3 高度尺寸见表 3表 3代 号测量项目测量要求车辆质量状 态备注H车咼测量与车辆顶端相接解的水平面与支承面间的距 离。

    后视镜除外整车干质量见图1〜3H1离地间隙测量除车轮和挡泥板外,处于轴距内车辆最低点至 支承面间的距离厂定最大总 质量见图1〜3H2前照灯光源中心离 地高测量前大灯光源中心至支承平面间的距离H3刖转向灯光源中心 离地高测量左、右前转向灯光源中心至支承平面间的距离H4后转向灯光源中心 离地高测量左、右后转向灯光源中心至支承平面间的距离H车厢内部高测量车厢内部咼度方向的最大尺寸整车干质量见图3注:前、后转灯光源中心离地高,取左、右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4.2.4 角度见表 4表 4代 号测量项目测量要求车辆质 量状态备注a方向把 最大转 向角左 转a 右转a在垂直于方向柱轴线的平面内,测量方向把的左右最大转向角 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边三轮车从主车车轮中心平面)开始向左、 右两极限位置测量整车干 质量B前伸角测量通过方向柱轴线且垂直于铅垂面的平面与通过前轮中心且 平行于X (垂直于水平面和铅垂面的平面)面的平面间的锐角见图1〜36主车外倾角测量铅垂面与后轮中心平面所构成的锐角见图2Y倾斜角分别测量与两轮车前、后轮侧面及车身两侧之刚性构件相切且垂 直于X面的平面和支承面间的最大夹角,如刖、后轮不相冋,取 较小角度1~^宀曰见图1入接近角测量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且与前轮及车辆最前端的刚性构件相 切的平面与支承面间的最大夹角,此夹角内不允许有任何刚性构 件丿定最 大总质 量见图£离去角测量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且与后轮及车辆最后端的刚性构件相 切的平面与支承面间的最大夹角,此夹角内不允许有任何刚性构 件7通过角测量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并与车辆前后轮相切的两平面的交线 与轴距内车辆底部相接触时,两平面间的最小夹角见图64.2.5 其他尺寸见表 5。

    表 5代 号测量项目测量要求车辆质量状 态备注d转弯 圆直 径左转da. 两轮车:测量转向轮转到左、右极限位置运行时, 在支承面上与刖轮中心平面相切圆的直径b. 三轮车:测量转向轮转到左、右极限位置运行时,厂定最大总 质量见图8〜11右转dy在支承面上与车轮中心平面相切的最大圆的直径dzdy转弯 通道 圆直 径左外d_.右内d zn右外d yw右内d测量转向轮转到极限位置车辆运行时,车辆所有零 件在支承面上投影的外侧、内侧所划出的最大、最 小圆的直径rj车轮 静力 半径r在整车干质量或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分别测量 车轮轴心至支承面的距离整车干质量见图6rjc厂定最大总 质量r车轮滚动半径测量行进时驱动轮的半径图11tn0£i图2图3(a)图44.3 测量方法4.3.1 线性尺寸的测定4.3.1.1 长度,在平行于支承面和纵向中心平面的方向上测取4.3.1.2 宽度,在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的方向上测取4.3.1.3 高度,在垂直于支承平面的方向上测取4.3.2 倾斜角的测定4.3.2.1 用锁紧工具将被测车辆的前、后悬架弹簧在压缩位置固定,如果悬架系统中的弹簧预压力可调,应把它调整到车辆倾斜时最不利的状态下固定,然后撤除载荷。

    4.3.2.2 按图 5 所示方法测定车辆左、右倾斜角4.3.3 通过角的测定根据车辆测定的离地间隙点的位置、轴距和车轮在厂定最大总质量下的静力半径,按图 6用作图法测定或按式(1)计算通过角(P:式中:L6—离地间隙点至后轮轴线距离,mm;申一通过角,(°)rjc1—厂定最大总质量的前轮静力半径,mm;H1—离地间隙,mm;怙2—厂定最大总质量的后轮静力半径,mm;L1—前、后轮轴距,mm注:当离地间隙点不在轴距中心部位时,还应对中心部位及其两侧稍高于最低离地点的其他离地点作通过角测定或计算,取测定或计算的最小值为通过角4.3.4 接近角、离去角的测定如图 7 所示,用一块两面平行的测量平板,使其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垂直且与前轮(或后轮)相切,与 前端(或后端)内刚性零件相接触,然后用量角器测量平板与支承面间的夹角4.3.5 转弯圆直径、转弯通道圆直径的测定4.3.5.1 采用印迹法、投影标记或喷印法使车辆测量点的运行轨迹清晰地显示于地面4.3.5.2 将转向轮向左或向右转到极限位置,将车辆推动或行驶一周两轮车在行进中应使车身与地面保持 垂直435.3按图8〜11所示测量各轨迹圆,测量三次取其算术平均值,准确到10mm。

    图8图9图10图 114.3.6 车轮滚动半径的测定4.3.6.1 用印迹法测量驱动轮滚动周长,在测试道路上垂直于行驶方向用印迹物涂一条宽约 10mm 的线条 后,推动车辆直线前进或以最低车速匀速行驶,测量驱动轮印迹显示的滚动距离根据印痕清晰程序、尽 可能多测几周4.3.6.2 按式(2)计算滚动半径 rg:式中:s一测定的滚动距离,mm ;n—滚动圈数注:正三轮车s取左、右驱动轮算术平均值5 质量参数的测量方法5.1 测量条件5.1.1车辆质量的定义应符合GB 5359.5和GB 5359.6的规定,且变速箱置于空档,并不得使用制动器5.1.2 测定厂定最大总质量情况下的质心位置时,驾驶员与乘员可用模拟假人代 替,并与车辆固定为一整体,并保证在测量过程中不发生位移或改变姿态5.2 模拟假人的位置5.2.1 模拟驾驶员的手应放在方向把握把处,脚应放在脚踏上,脚与小腿成 90°±5° 5.2.2 模拟乘员的手应放在规定的扶手处,脚则应放在搁脚架或脚踏地板上,保 持一般乘员的习惯姿态5.3 测定各轮分布质量5.3.1 用两台(或三台)台秤或电子台秤(各秤的支承台面应处于同一水平面内) 称出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的各轮分布质量。

    5.3.2 根据各轮分布质量计算下列各值 两轮、正三轮车总质量 m:m = m1 + m2 (3)边三轮车总质量 m :m = m1 + m2 + m3 …………………………………… (4)式中:m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轮所测分布质量,kg;1m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后轮所测分布质量,kg;2m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边轮所测分布质量,kg;3注:正三轮车后轮所测分布质量为左、右轮称量值之和5.4 测定车辆在水平面内的质心位置 根据在同一位置的同一物体,其重心和质心重合的原理,用测物体重心的方法、 原理测取质心的水平座标位置,见图12Limig mg mag mig nig magmig mg msg msg (mi+m2)ga.两轮、正三轮车质心距前轮轴线距离Lg:m5)b.边三轮车质心距前轮轴线距离Lg:6)c. 边三轮车质心距纵向中心平面距离 Bg:式中:L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后轮轴距,mm;1L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边轮轴距, mm;2B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轮距, mm;1m一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的总质量,kg;m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后轮所测分布质量, kg ;2m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边轮所测分布质量, kg ;35.5 测定车辆质心高5.5.1 称出悬架锁紧工具的质量。

    5.5.2 在水平状态时,用锁紧工具固定车辆各悬架弹簧的变形位置5.5.3 测量厂定最大总质量的质心高时,车辆的装载及驾驶员、乘员情况按 3.5 条 5.1.2 条的规定5.5.4 将车辆的前轮(两轮或正三轮车)或边轮(边三轮车)用垫块垫高,使车 辆分别倾斜约10°、12°、14°(见图 13),且车轮应处于直线行驶位置两 轮车后轮中心平面应与支承台面垂直mgmg丄占5.5.5 抬高后,分别测定两轮或正三轮车的后轮,边三轮车的前轮和后轮分布质量与其水平状态时各轮分布质量的增量A m同时用角度测量仪器分别测出三种倾斜状态的实际倾斜角度5.5.6 计算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的质心高:a.两轮、正三轮车的质心高Hg :△m = mf - m 当前后轮直径规格不相同时,式中r按下式计算2 2 jb.边三轮车的质心高Hg :9)△m =( m'+ m')- ( m'+ m')1 2 1 2式中:r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各轮的静力半径,mm;jr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轮静力半径,mm;j1r 一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的后轮静力半径,mm;j2L 一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的轴距,mm;1B 一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的轮距,mm;1△m—抬高车轮后,后轮或前轮和后轮的分布质量的增量,kg;m一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的总质量,kg;m ' 一抬高车轮后、后轮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的分布质量,kg; 2m ' 一抬高车轮后、前轮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的分布质量,kg;1m 一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后轮分布质量,kg;2m 一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轮分布质量,kg;1a—抬高车轮后,实测车辆倾斜角,(°); 抬高车轮后,非抬高轮称量读数值中应减去该轮悬架锁紧工具的质量。

    6测量结果及测量数据的取值规则6.1 测量结果6.1.1尺寸参数测量后填写记录表,见附录A (补充件)6.1.2质量参数测量后填写记录表,见附录B、C (补充件)6.2 测量数据的取值规则6.2.1 测量数据的有效值与计算数据的有效值按表 6 规定表 6测量项目单位测量数据有效值计算数据有效值长度mm10.1角度(°)0.10.01质量kg0.20.16.2.2 测量次数除有规定者外,一般规定为一次,测量二次及以上者,取算术平均值6.2.3 各次质心高测量值之间的平均偏差率应不大于 5%,质心高取三次计算值的算术平均值6.2.4数值的修约按GB 8170的规定,修约后保留的位数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 7测量项目单位修约后保留位数长度mm整数角度(°)一位小数质量kg整数附 录 A车辆尺寸参数测量记录表(补充件)车辆型号 测量日期车架编号 测量地点前轮气压 kPa 后轮气压 kPa 边轮气压 kPa 试验员 记录员mm代 号测量项目质量状态测量 结果代号测量项目质量状 态测量结果L车长整车干质 量H5车厢内部高整车干 质量LL2轴距前、后轴a方向把取大 转向角左转(°)整车干 质量前、边轴右转L3前伸距前伸角1~^宀曰 丿定取 大总质量L4前悬厂定取大 总质量6主车外倾角L后悬Y倾斜角L6离地间隙点至后 轮轴线间距离入接近角1~^宀曰 丿定取 大总质量£离去角L7车厢内部长整厂干质 量通过角B车宽d转弯圆直径左转B1轮距厂定取大 总质量右转B2刖束dz转弯通道圆直径左外B3刖转向灯内缘宽整车干质 量左内B4后转向灯内缘宽dy右外B5车厢内部宽右内H车咼rj车轮静力半径rjz整车干 质量、八 刖H1离地间隙厂定取大 总质量后边H2前照灯光源中心 离地高rjc1~^宀曰、八 刖后H3刖转向灯光源中 心离地高丿定取 大总质量边H4后转向灯光源中 心离地高rg车轮滚动半径附 录 B车辆质量参数测量记录表(补充件)车辆型号 测量日期车架编号 测量地点前轮气压 kPa 后轮气压 kPa 边轮气压 kPa 试验员 记录员kg代号测量项目质量状态测定(计算)值修约后数值m车辆质量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mi前轮分布质量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m2后轮分布质量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m3边轮分布质量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Lg质心距前轮轴线距离mm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Bg质心距纵向中心平面距离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附 录 C车辆质心离测量记录表(补充件)车辆型号 ___ 测量日期车架编号______ 测量地点前轮气压___ kPa 后轮气压 ___kPa kPa 边轮气压试验员 记录员质量状 态试验 次序抬咼车轮后 前轮分布质量m '1抬咼车轮后 后轮分布质量m '2抬高车轮后车轮 分布质量的增量△m抬咼车轮后 实测车辆倾斜角a每次测定 的车辆质 心高Hg平均质心 高H测量结 果kg(°)mm整车干 质量1231~^宀曰 丿定最 大总质量123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品本标准由江西赣江机械厂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荣娟、王琦、匡宇文、聂小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magui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