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学案

《项脊轩志》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2、体会文章中作者“喜”“悲”的感情学习重点与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2、体会文章中作者“喜”“悲”的感情知识链接】1、 作者介绍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一生郁郁不得志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2、 释题(1)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2)“项脊轩”介绍: 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对于名字由来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解释二: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小屋,即书斋3、文中有关的文化常识建筑方面:“鸡栖于厅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文中“厅”指一般说的客厅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称谓方面:“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母亲的母亲,即祖母)。
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指男孩15岁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谓“总角”,于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而“成童”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一般认为是15岁,故男孩15称“束发”婚姻及其他方面:“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女子出嫁何谓为“归”?《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南·葛覃》:“害害否,归宁父母朱熹集传:“宁,安也谓问安也《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另外,古时诸侯朝觐毕,天子问其民安否,也叫“归宁”归宁”又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不只限于出嫁女子3、 “顷之,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手板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
据《明史·舆服志》,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一、 自主先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尘泥渗漉( ) 余稍微修葺( 垣墙周庭( ) 旧时栏楯( ) 偃仰啸歌( ) 冥然兀坐( ) 万籁有声( ) 迨诸父异爨 ( ) ( ) 客逾庖而宴( ) 鸡栖于厅( )家有老妪( ) 先大母婢也( )先妣( ) 呱呱而泣( ) 以手阖门( ) 持一象笏至( ) 令人长号( ) 余扃牖而居( )( )二、合作学习第一段(1)雨泽下注( ) (2)余稍微修葺( ) (3)垣墙( )周( )庭 (4)以当( )南日 (5)亦遂增胜 ( ) (6)小鸟时来啄食( )(7)珊珊可爱( ) 第二、三段(1)东犬西吠( ) (2)已为墙( ) (3)迨( )诸父异爨 (4)凡再变矣( )(5) 乳二世( ) (6)而母立于兹 ( ) (7)大母过余曰( ) (8)何竟日( )默默在此 (9)大类女郎也( ) (10)比去( ) (11)顷之( ) (12)轩东故尝为厨( ) (13)余扃牖而居 ( )(14)久之( ) (15)能以足音辨人( ) (16)殆( )有神护 第四、五段(1)吾妻来归( ) (2)吾妻归宁( )(3)其制( )稍异于前 (4)亭亭如盖( ) (5)卧病无聊( )三、交流展示(1)、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语句 。
在这句话以前写的是 ,在这句话以后写的是 2)、文章开头对项脊轩的描写有哪些特点: 经过修葺以后有哪些特点: 3)、第三段重点写 ,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老妪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深沉的____________________4)、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5)、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四、释疑拓展《项脊轩志》中作者写道:“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说说作者为何而喜,为何而悲?五、反馈监测1、填空《项脊轩志》选自 代后期著名散文家 的《 》,项脊轩是 名,“志”是 意思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 、 和 的思想感情2、翻译下列句子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3)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六、作业反思文学艺术作品魅力无穷,它可以滋养人的身心,牵扯人的灵魂孔老夫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青年学子品美文,心灵为之感动,情操为之陶冶,想象为之激发,还被它成就了考场美文一篇,这不正是阅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对于抱怨缺乏直接生活的中学生来说,合理利用阅读得来的间接生活为文,不也是路径之一吗?1、虚词积累之:儿之成,则可待乎? 而:而母立于兹 顷之 逾庖而宴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往往而是 呱呱而泣参考答案【合作探究】《项脊轩志》中作者写道:“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说说作者为何而喜,为何而悲?散文的第一节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由既小又破且暗变行明亮、清静、雅致,于是作者或“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内心的喜悦来自对现实的超然当然这种超然是暂时的,它恰恰反衬了现实之中作者所负的责任的沉重由喜入悲,我们会看到更浓郁的悲由此,作者在第三节中先非常委婉地写出了父辈叔伯分家另立,篱芭分隔,离心离得,家道败落一方面,激励作者发愤苦读,以振兴家族,光宗耀祖为已任,过早的承担起了整个家族的责任另一方面,又使作者觉得祖母和母亲给他的亲情弥足珍贵,因而这两种情感糅合在一起都成了悲情的内涵Qc$R 母亲的早逝,使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日俱增,而这种思念主要通过“乳二世”的老婆婆的回忆来表现的除了侧面描写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对祖母的印象是正面描写对亲情的惦念和强烈的责任感融为一体,加深了更深层次上的悲情i 补记部分,作者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通过一棵枇杷树,更寄托了作者无限的哀思,所谓纸短情长,寓不尽的思念于言外[#gN【达标检测】1、填空《项脊轩志》选自 明 代后期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 震川文集 》,项脊轩是 书斋 名,“志”是 记 意思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 母亲 、 祖母 和 妻子的思想感情。
2、翻译下列句子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等到各位叔父叔伯分家后,庭院内外增添了许多小门和围墙,到处都是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共四次遭受火灾,能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