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高校文档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语文教学的德与释

文档格式:DOC| 4 页|大小 23.50KB|积分 10|2022-04-09 发布|文档ID:72768049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语文教学中的德与释朱店中学:柳璐涛 内容提要:德者,品德也,释者,释义也德与释相谐于得与失,恰概括了我想的四个方面:素质,讲解,得到,舍弃适逢我校倡导“以我为主,百花齐放,形成特色,提高效率”的新课改模式,故发管见,以便交流,望多指正十多年来,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得失之患常存我心因为学科的缘故,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赶进度,对一篇课文的分析许多教师往往程序化,如说明文怎么讲,记叙文怎么讲,小说怎么讲,都有一套固定的模式有的教师干脆考试考什么就讲什么,不考试的就不讲因此不少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根本就不感兴趣了,似乎没有他随便拿着的一本课外书来得更有吸引力笔者认为,课本是教学的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对教材做取舍,取之为得,舍之为失,得失由学情来决定,大可不必面面俱到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育人模式,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也就是说,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要求“人”的参与,要有生命与活力不少老师也在作着这方面的努力,比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书结果学生大都是放声读,甚至声嘶力竭,以引起教师的注意,认为自己是在卖力读书久而久之,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心生厌倦,行为与思想逐渐懒惰。

    再者,要求学生就某些问题发言,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学生只是照抄资料上的答案,照本宣科,而教师往往赞曰真棒久而久之,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不但心生厌倦,而且行为与思想逐渐懒惰新课程在广度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在深度上又做了很多取舍,这就使使学生忙于面的突破,少了一些深度与个性的思考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是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来自于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和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同时,教师要力求在点上使学生至少一课一得深或多得:得在知识,得在素养,得在情感,得在体验,得在方法,不一而足这样,长此以往,日积月累,既有了深度,又有了广度,又收获了个性,何乐而不为?要实现以上目标,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努力: 一、“煽情与被煽情”中寻找情感形成价值观 高尔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把一节课变成了学生的兴趣,只要我们把一节课变成了学生情感的需要,那么,学习成绩的提高还会成为问题吗?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多种功能,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昂扬向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活动积极化的过程。

    一)教材就是素材,就是剧本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 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并且,经典著作往往无论思想还是用字抑或其他,都是可学可摩的典范,我们不可能在几节课完成这样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握教材,合理取舍,有的放矢不然,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面面都不到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整理心灵的契合点《背影》中的父爱子,子爱父的浓浓情意;曹操《观沧海》中的一统天下,谁与争锋壮志豪情;“但使龙城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誓死捍卫领土统一的一腔报国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屈之情......怎会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有所悟呢?只要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体会出整理情感如果让学生真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恐怕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了只要我们完成了这个目标,就是专注了灵魂,把握了精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就充分调动起来了其他可学的东西,可根据学情灵活处理更何况,学习是一个自我完成的过程,有些东西,越殂代疱往往适得其反 (二)激情来自教师的爱心与热情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法宝,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

    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换句话说,教师自身首先就该用满腔的热情讲授课文中应该有的激情教师还应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如在讲授《三峡》这篇古代散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再让学生查阅相关三峡的资料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三峡古有李白诗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今有毛泽东诗“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举世瞩目的三峡水电站的宏伟工程,这些自然联想起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民族自豪感和丰富的美感充溢在学生心头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三峡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二. 人文浇灌,成就梦想,传承国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三、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四、释文现义,领悟深邃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各种“招式”都比较熟悉了,他们的反应也许就显得不是那么富有气息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整理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教师要积极的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走进整理深邃的思想,感受思想带来的人生的愉悦这引导,就是释,教师要释的透彻,释的到位,释的合情是的合理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文本的整理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教师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整理,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释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

    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再释“盗贼”为贬义褒用,古今不同,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整理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总之,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与时俱进,一课一得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完成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承载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如果邯郸学步,简单模仿,执于形式,忽视实质,被动于任务,势必误人误己,悔之晚矣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4 / 4。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文库优质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