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探析] 声乐歌曲大全艺术歌曲

[现代中国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探析] 声乐歌曲大全艺术歌曲 在“新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新教材、媒介、晚会、层出不穷的演唱专辑等接踵而来,多种“新编声乐教材”不停应用,无数标有“艺术歌曲”字样的新作品以迅猛之势抢占声乐课堂毋庸置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极大地丰富了声乐教学的需求,但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凸现部分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试图以现代中国艺术歌曲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利用为例,对教学和实践等部分问题加以论述 “艺术歌曲”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是浪漫派音乐和诗歌相结合的一个歌曲体裁自“五四”以后传入中国上世纪20年代,萧友梅、黄自、赵元任、青主等人的作品开创了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创作的篇章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含有既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又注意和中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示方法相结合的特点,这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开拓者们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之一”[1]接下来的三四十年代,乃至五六十年代,在中国一样出现了一批不朽的艺术歌曲名作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黄自的《玫瑰三愿》、《花非花》,赵元任的《叫我怎样不想她》,陆华柏的《家乡》,夏之秋的《思乡曲》,丁善得的《爱人送我向日葵》等一大批中国艺术歌曲在一代代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在此我们能够把这一时期以来的中国艺术歌曲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歌曲”改革开放以后,现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突破了原有的创作概念,佳作叠出,展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雅俗共赏”是这一时期的关键特征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有:施光南、郑秋枫、施万春、尚德义、陆再易、秦咏诚、谷建芬等,而她们的作品《多情的土地》、《我爱你,中国》、《送上我心头的思恋》、《祖国永在我心中》、《祖国慈爱的母亲》、《我和我的祖国》、《那就是我》等,至今依然是高等艺术院校的骨干教学曲目上世纪90年代及2021年以来的艺术歌曲创作是建国以来的一个繁荣时期各类“艺术歌曲”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任何事物多含有两面性,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大好形势”,我们应该结合艺术歌曲历史发展的轨迹进行总体评判,加以冷静的思索,认真分析我们暂且可把这一时期涌现出的“艺术歌曲”划分为“主流艺术歌曲”及“疑似艺术歌曲”主流艺术歌曲”的关键特征为:它是在原有艺术歌曲创作的基础上,随时代的变迁而有适度的发展其歌词的文学性、旋律的高雅性、创作技法的考究性及钢伴的精美性等艺术特质不变其中较为优异的作品有陆再易的《我爱这土地》、刘聪的《故园恋》等。
而“疑似艺术歌曲”其歌词的文学性、创作技法的考究性及钢伴的精美性全部不强,且大全部含有“晚会式”的气概,宏伟、壮丽,篇幅过长,无限重复,往往会在歌曲结束部突兀显现高音抒情、流行是“疑似艺术歌曲”的关键特征笔者认为应该把高雅性和艺术性、可听性和可唱性能够融为一体的“主流艺术歌曲”全部利用于声乐教学之中 中国艺术歌曲在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中一向全部占有主要的地位在各个时期的声乐教学和实践中,我们从没停止过前进的步伐在新时期高等艺术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主流艺术歌曲”的教学,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思索呢?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教学内容得以传授、实现的路径,所以教学的前提是选材一定要正确教材使用适当,不仅能促进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不停提升,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演唱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不停增强在一定层面上,选材正确是否是表现教学理念的关键面对新时期繁花似锦的“艺术歌曲”,老师对“艺术歌曲”的选择应该持认真研究的态度作为教学,应该选择经过实践检验,含有可唱性、可听性即雅俗共赏的主流艺术歌曲在教学中对主流艺术歌曲的解读,应该包含作者介绍、歌曲创作背景、歌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唱风格等很多内容 选择有针对性的“主流艺术歌曲”进行因材施教。
有一个现象常年困扰着我们,对某一首含有可唱性、可听性的艺术歌曲,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往往会成为师生共同追逐的目标于是乎,短时间内会出现“同唱、同考一首歌”的现象老师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定夺教学曲目,更不能不假思索地人人“同唱一首歌”应该要依据学生的条件有针对性的来选择适度的作品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曾说过:“在教学上要预防无须要的强制,一定要真正根据学生的条件帮助学生去唱,帮助学生进行艺术发明[2]老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去考虑她们的问题要替学生在声音利用、了解作品、音乐处理等细节上严格把关让学生唱得舒适并表现自如,就达成了教学目标因为最终是她上台演唱,我们不能让其受罪 在声乐教学中,除了对歌曲的详细解读外,老师的示范行为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步骤声乐老师应含有较强的“主流艺术歌曲”演唱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即老师可把自己演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具有歌唱示范能力的老师能够使“言传”和“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她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一位含有较高的舞台实践经验的声乐老师肯定同时含有很好的范唱能力,而老师精确适当的范唱,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还能使老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
学生经过聆听老师的范唱,不但能够直接模拟老师的歌唱方法,还能够借鉴老师的部分艺术表现手段,甚至还能够体会老师对歌曲的了解和艺术表现,从而达成对作品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把握我国外部分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如意大利的巴拉、吉诺・贝基,中国的沈湘、周小燕等,全部是集演唱和教学于一身的“双料”大师 因为艺术歌曲是词、曲、钢伴完美结合的产物,所以,学会用美声唱法来演唱,才能取得高雅、精巧的艺术享受但在详细实践中,对“主流艺术歌曲”的演绎却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对旋律线条的解读和声音造型等方面全部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一首歌曲诠释得成功是否,很大程度上起决于对旋律线条的解读,因为“优美的旋律是作品的灵魂”[3]以《乡音乡情》为例,大致结构以下:在这首单二部曲式结构的歌曲中,美歌式的旋律线条得到极度的挥洒,主歌部分的7―16小节以一个“摇曳”的旋律线条概括咏唱了祖国的大美山河,进入副歌部分,经过模进的手法,一步步把音乐推向高潮,17―21小节短暂显现激昂的“号角”声,22小节起,立即又回到抒情的“摇曳”线条――我们能够把《乡音乡情》的旋律线条简单归纳为“摇曳”――“号角”――“摇曳” 经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该曲虽含有高亢、激昂的乐句,但“深情”、“抒情”是其本质特征。
但在详细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进行曲”式的《乡音乡情》婉转、柔美的“蜗牛”型旋律线条,被“慷慨激昂”的“W”型旋律线条所替换本文所述之“蜗牛”型线条实则意语Legato,有关连音,李维渤先生在《美歌教学漫谈》一文中有过准确的叙述:“连音歌唱是美歌唱风的基础,是歌手最宝贵的技艺之一,除了在特定情况之外,如断音、表情滑音、顿音等,要一直贯穿在歌唱之中[4]由此可见连音在歌唱中的主要性 另外,明亮、暗淡、朴实、华丽等这些声音改变的色彩感在表现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感情、情绪上全部有很大改变根据艺术歌曲演唱之规律来看,声音造型要以艺术歌曲所给予的特质为基准以《故园恋》为例此曲内涵深刻,富有哲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和审美习惯作曲家刘聪用个性化的音乐语言以思乡为专题创作的这部声乐作品,其总体基调为恋歌该曲完整地描述出游子从离乡到思乡的心路历程,这是一首结构为A+B+C的f小调和F大调的交替调式组成的作品在“深情,依恋的”的基调下,乐曲开始的A部,描绘出一副山清水秀的小镇风景,旋律做了模进处理,紧接着一段和引子部分材料近乎相同的内容作为连接,歌曲进入B部,这一部分采取改变反复的手法,保持一定的节奏型不变,只是将旋律音高略做改变,写出了恬静的串串回想,统计了太多美好往事,表示了一个亲切和温暖。
音色声音造型的应以柔美和温暖的音色为主C部分抒发游子依恋而激动的怀乡情绪,情感变得激动起来这一部分没有反复前两部分的音乐,但又和前两部分的音乐材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综合了前面的内容,又做了些新的发展,是歌曲的高潮所在,结束句从“同一方沃土”到“同一片蓝天”力度渐强,明亮的音色也随“片”字充足释放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经过分析,此歌的情感基调应该是深情和依恋在这种情感下所描绘出的“故园”也愈加秀美和雅致应该用圆润、洁净、柔美的声音造型来表现这首作品不宜用高亢、激昂的声音造型来演绎这类作品不过在详细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听到部分和之不相协调的声音出现直白、粗糙的喊叫声充斥在整个歌唱过程中毋庸置疑,美歌演唱能给大家听觉上极大的满足,不过越响越好吗?“响亮的声音不一定悦耳,有声不一定有乐”[5]当然,歌唱艺术是一个人类的夸张行为,但它的基点是表现情感,抒发美好情怀应该把艺术歌曲的演唱气质和意境放在首要位置在此,本文认为艺术歌曲在演唱上应该是有节制的,任何喊叫型的“恐怖”歌唱,只会破坏了艺术歌曲高贵典雅的艺术气质 总而言之,作为声乐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国艺术歌曲在高等艺术院校占有主要的地位面对多种出现的新情况,我们必需加以深入细致的研究,不赶浪潮、不跟风,把“名副其实”的现代中国艺术歌曲引入课堂。
从而使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利用更符合声乐教学规律及其教学特点、使其能健康有序的扎根于教学工作中真正达成提升声乐教学水平,推进声乐艺术事业大发展之目标 注释 [1]陆再易:《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之我见》,见“中国艺术歌曲研讨会”,2021年5月28日至6月4日于兰州西北民族大学召开 [2]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第76页 [3]施光南:《我怎样写歌》,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57页 [4] 李维勃:《怎样提升声乐演唱水平》,华乐出版社2021年,第242页 [5]俞子正:《反思歌唱的原点》,《人民音乐》2021年第12期,第37页 字舟云: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声乐系 责任xx:张慧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