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分类

中药的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礼•天官》就有“以五味、五谷、五 药养其病”的记载,对于其中的“五药”,汉代郑玄注曰“五药:草、木、虫、石、 谷可见在汉代已有对药物进行分类的论述在本草书籍中,分类的记载始见 于《神农本草经》,书中根据其药性、功效、毒性等特性,将365种药物分别 归纳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此后,梁代陶弘景在其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中, 在“五药:草、木、虫、石、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 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无实等七类,从而确立了中药按自然属性的分类方法 越到后世,不仅分类的方法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而且分类的理论也越来越丰田中药分类的方法虽然很多,但传统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系统: 即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药性分类法,是根据中药药性、功效等特性进行分类的一类分类方法因为 它有利于医家掌握药物性能,故为历代医家所习用性能是药物有别于其他物质 的最大特性,因此大多数本草书籍的分类,都少不了用它来进行归纳这也是多 数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书籍,仍保留了三品分类方法的原因药性分类法,首创于《神农本草经》,它的三品分类法,以“上药……为君, 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 有毒”,“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为其分类的理论依 据。
虽然分类比较简略,但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本草典籍中,三品分类 开创了药物分类的先河,因此对后世影响深远虽然梁代陶弘景创立了按自然属 性分类的方法,但一直到唐宋金元,历代修订本草,仍然保存了三品分类的属性, 并以之作为分类的依据即使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彻底打破了三品分类的方 法,但仍在药名下对《本经》、《别录》药物的三品属性作了注释然而由于药 物的日益增多和对药物认识上的不断深化,这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便日见暴露出 来,单凭三品分类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后世医药学家,结合临床实践不 断总结出了更为切用的分类方法如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首创了“十 剂”分类法,根据药物功效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十类它的分类理论是:“宣可去窒,……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 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涩可去脱,……滑可去著,……燥可 去湿,……湿可去枯”这对于临床用药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金元期间的李东 垣,将临床常用的100余种中药,根据升降浮沉的理论,将其分成五类又署 名为李东垣而实为后人所托的《药性赋》,则按药物四性(寒、热、温、平)进行 分类尤其是明、清以来,医药学家们相继总结了不少临床实用的功效分类方法。
如明代王纶在其所著的《本草集要》中,将药物按功效分列为治“气、寒、血、 热、痰、湿、风、燥、疮、毒、妇人、小儿”等12门每一门中又分若干小类, 如治气门分"补气清气温凉药、行气散气降气药、温气快气辛热药、破气消积气 药”4类等这种分类比较具体而详细,无疑是一大进步李时珍结合自己长期 的临床实际,在其《本草纲目》中总结了“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将药物的功效 结合脏腑受病的标本、寒热、虚实进行综合归类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 对药物功效分类的贡献最大,他首先将药物分成“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 剂、杂剂、食物'七大类;而在每大类下又分若干细类,如补剂分为'温中、平补、 补火、滋水、温肾”;血剂分为“温血、凉血、下血”等李氏、黄氏的分类法,不 仅对于临床医师辨证论治,遣药组方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近代中药功效 分类也有深远的影响清代以来,除上述分类之外,还出现了按经络、脏腑以至脉象对药物进行分 类以经络分类的,有姚澜的《本草分经》;以脏腑分队归类的,有凌奂的《本 草害利》、江笔花的《笔花医镜》,他们先用脏腑分队,各队再按药性分补、泻、 凉、温,再分猛将、次将;按脉象分类的,有龙柏的《脉药联珠•药性考》等。
这些分类方法,虽以脏腑、经络为纲,但仍以药性为依据,故仍属药性分类法的 范畴这些方法,各有特点,由于它们与临床实践结合较紧,因而多为临床医家 们所采用自然属性分类,是根据药物的自然属性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周礼•天官》 中的“五药”,虽然汉代郑玄注为“五药:草、木、虫、石、谷但没有具体药物的 归属因此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仍应视为陶弘景所首创他在《本草经集注》 中,将《本经》、《别录》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 有名无实七类,这种方法,虽然较为简略,但却成为后世修订本草分类的基础 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本草》、《证类本草》等 综合性本草,都是以《本草经集注》的分类方法,加以扩充、增加而成的直至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才对它作了全面和较大的改革他提出了一套完整 的分类理论他采用“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方法,以'各列为部,首以水火, 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之母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 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 贱至贵也作为他的分类理论基础将收载的1892种药物,先按“析族振纲”, 分为16部,然后“区类分目”,按药物的形态、习性、生态环境和经济用途等, 再分为60类。
如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隅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 类、杂草;木部又分为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杂木等建立起当时最 为先进、比较完整的分类系统《本草纲目》自然分类体系建立后,就成为传统 中药自然属性分类法的典范在其后问世的重要本草著作如《本草正》、《本草 备要》、《本草纲目拾遗》、《本草从新》等,都基本上沿用它的自然属性分类 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中药新兴学科的建立,一些现代科学的分类方法 也被引进中药的分类诸如中药功效分类、药用部位分类、植物学分类、动物学 分类、矿物学分类、中药化学成分分类等方法近年所编辑的有关教材及书籍, 多根据其学科的性质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的现代科学分类方法如现代的临床 《中药学》,采用中药功效分类法;《中药鉴定学》采用药用部位分类法;《新 华本草》、《中华本草》等综合性本草,则采用植物学分类法、动物学分类法等; 《中药化学》就采用化学成分分类法这些分类方法应用,都提高了它们的科学 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