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教案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风险管理技术》PPT课件

文档格式:PPT| 35 页|大小 404.86KB|积分 15|2021-04-21 发布|文档ID:20988224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3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第六章 风险管理技术l如何改变风险状态是风险管理的最核心的内容之一l大致的分类是: 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作用于原始风险状态的形成过程的风险管理技术; 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作用于结果,即在风险市场上,将原始风险状态x交换为y的风险管理技术l由于因果关系的相对性,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具有相对性,相对于更高级别的风险管理,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也可看作是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 l风险管理技术还可以分为 依赖风险市场的风险管理技术和不依赖风险市场的管理技术 前者必须在具备风险市场的条件下,风险主体才可采用(主要是财务型风险转移技术); 而后者并不依赖风险市场 第一节 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l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是作用于原始风险状态的形成过程,所以了解有关风险状态形成过程的理论(风险致因理论)十分必要l由于风险管理技术源于保险,所以风险致因理论迄今还主要是指事故(损失、灾害)致因理论 一 、 风险致因理论l由于风险管理技术源于保险,所以风险致因理论迄今还主要是指事故(损失、灾害)致因理论以下是四种风险致因理论 (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l 1919年,英国人格林伍得和伍兹发现:一些工人由于存在精神和心理方面的毛病,如果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发生过一次事故,则其继续操作时就有重复发生第二次、第三次、事故的倾向。

    l 1939年,法默和查姆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事故频发倾向指:个别人所具有的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 l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认为:有事故频发倾向的人是少数,但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减少事故频发倾向者可以减少工业事故l如何减少事故频发倾向者?不是就业上的歧视,更不是肉体上的消灭正确的做法是,给每个人安排合适的工作一类工种上的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是另一类工种上的事故频发倾向者 (二)、海因里希的多米诺骨牌理论l 193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出版工业事故预防一书,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海因里希认为: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这样就有了多米诺骨牌的五个因素(五张骨牌):l遗传及社会环境(先天与后天);l人的缺点;l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l事故;l伤害(损失) l多米诺骨牌理论应用要点:l一张骨牌倒了,连锁反应发生,伤害出现l移出一块骨牌,连锁反应被破坏,事故中止l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l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张骨牌都一样重要,也不是每张骨牌都可以移出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l 1961年,吉布森指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多种形式的能量是造成伤害的直接原因所以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的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哈登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 哈登将伤害分为两类:l 1、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阀值的能量引起的;l 2、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 l哈登认为,能量是否能造成影响取决于能量大小、作用时间长短及频率、能量的集中程度;他还指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防止事故的发生 (四)、系统安全理论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研制洲际导弹过程中,产生了系统安全理论其要点包括:l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从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忽略硬件故障在事故致因中的作用的传统观念,变为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l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强调消除安全盲区)l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要注重减少总体的危险性,而不是只彻底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

    l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认识危险源及其危险,即使今天认识了所有危险源,明天又有可能出现新的危险源,所以控制危险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二、几种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一)、风险回避 1.基本概念 l 风险回避是在风险事故存在或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时,主动放弃或改变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活动,以避免可能产生风险损失的一种控制方法l 风险回避的特点:是一种彻底的风险控制技术,但是一种消极的控制风险方法 2.基本方法l放弃(行动前):如酒后驾车;l中止(行动中):l改变行动方式: 3. 风险回避的局限性l有些风险是无法回避的:如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能源或金融危机、地震、暴风雪等;l回避的成本太高:l回避的成本不一定很高,但不合算l (二)、损失控制l 1、基本概念l损失控制是指采取措施减少致损事故发生的概率,或者采取措施,在损失发生后减轻损失程度l损失控制特点:损失控制是风险控制中最积极、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 2、基本分类l A . 按目的分:损失预防-减少事故频率; 损失减轻-减少损失程度 l B . 按执行时间分:损失发生前(损失预防); 损失发生中(损失预防、损失减轻); 损失发生后(损失减轻)。

    l C . 按措施特点分:工程法 教育法 程序法 3.基本方法l 31 工程法 以工程技术为手段,通过对物质性风险因素的处理,达到损失控制的目的l主要的理论依据:哈顿的能量释放理论 哈登提出了十条具体措施 防止风险因素的产生 减少已存在的风险因素 防止已存在的风险因素释放能量 改善风险因素的空间分布和限制能量释放速度 在时间、空间上将风险保护对象进行隔离 借助物质障碍将风险与保护对象进行隔离 改变风险因素的基本属性 加强被保护单位的防护能力 救护被损毁的风险单位 稳定、修理、更新受损害的物体 l工程法的局限性:成本-效益问题 3.2 教育法l教育法是通过安全教育的培训来减少人为因素导致风险事故、减少事故损失的风险控制方法l主要的理论依据:海因里希的多米诺骨牌理论 具体方法:安全教育与培训包括:l让职工了解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l采取措施来减少自己、他人可能面临的伤害;l训练职工运用各种保护装置及设备;l通过应急措施、抢救措施的训练、实施,向职工灌输安全生产第一的意识与公德 特点:投入少、见效快;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3.3程序法l工程法与教育法分别处理物质风险因素和人为风险因素,但物质与人为因素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

    l程序法是指以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作业方式,保证风险因素能及时得到发现、处理,保证损失概率和损失幅度能得到有效降低的损失控制方法 具体办法:l a.在降低损失发生频率方面-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检查表 设备维修制度l b.在减少损失幅度方面-应急计划 隔离法-将风险单位分割、独立l程序法的特点:是任何风险主体必须采取的风险管理方法,成本低;但程序法很难完备,贯彻执行上也有难度 (三)控制型转移技术1、基本概念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风险主体通过合同协议将可能产生风险事故的活动、资产或将原始风险状态转移给其他风险主体的管理技术 风险转移的分类 标准:是否通过风险市场转移风险 l控制型风险转移:通过转移可能产生风险事故的活动、资产达到转移风险(改变风险状态)的目的l财务型风险转移:通过金融市场(风险市场)将较劣的风险状态交换为较优的风险状态 l控制型风险转移技术的特点 控制型风险转移基本不改变形成原始风险状态的各环节活动内容或状态,但各环节所涉人、物的归属会有变化,从而由人、物产生的意外后果的责任承担方也发生变化 2、控制型风险转移技术的基本形式l出售 通过买卖契约将财产所有权转让他人,从而将财产所有权有关的风险转移给他人。

    l转包、分包 通过转包、分包合同,将活动交由其他风险主体进行,从而将与活动有关的意外事故的风险转移给他方如普通风险主体常将高空作业、特殊安装、打捞等作业包给专门机构l出租 通过合同将物品交由他人使用,由他人承担物品安全使用意外的责任当然由于法律方面的制约,通过出租并非总可以转移风险责任,如房屋、汽车的出租 l承租 通过租赁合同,租赁他人物品,由他人承担市场价值波动的风险 (四)、控制型风险分散(风险中和技术)l基本概念 风险主体通过增加实现经济行为目标的途径的办法达到优化风险状态的目的 基本方法是多元化l生产要素方面:来源多样化、种类多样化l生产方面:工艺l产品与市场方面(经营多元化):横向上相关产品与市场(协同效应);多向上不相关、少相关产品与市场 l资产负债多元化 l分散化的局限性 : 可能性与成本 三、风险控制的成本与评估l应用控制性风险管理技术,应注意成本-效益分析l基本分析方法 当通过控制性风险管理技术将原始风险状态由X时,必须在Y中计入规划、组织、实施、控制风险管理技术所花费的成本 在此基础上,才能判断何种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是适用的、何种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可应用到什么程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sanyue2019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