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民居的文化特征 微州民居的传统文化特征

皖南民居的文化特征 微州民居的传统文化特征 摘要经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架构及其特定的时空和群体意义的剖析,归纳出中国文化架构的特质,进而对传统徽州民居形态特征及其文化表现进行分析,指出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特例,故对其建筑形式及文化特征的把握应站在传统文化的层面上看 关键词民居;传统文化特征;文化架构;形态表述 中图分类号 文件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041-0209-01 1传统文化的架构 “天人合一”――终极价值的追求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根本在于:1)人和自然本质同一、主客一体2)人和自然的同一为终极追求,所谓“和天和者,此之谓天乐”3)“知行合一”“体用合一”“道器同源”,实践的过程、方法和目标同一它不但组成中国文化鲜明的自然主义特征,而且演绎为和西方主客对立的基督教社会本质相异的文化体系 “仁”――群体情感的表现 中国文化的另一主要特色就是将大家对群体情感的天然需求纳入了血缘纽带之中加以强化,从而使“仁”成为中国文化架构的主要层次和有力支点《孟子》:“仁之实,事亲也,”《论语》:”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因为家庭一直被视为文化传输的主要路径,所以“仁“的强化对文化建构而言便含有了特殊意义能够想见文化约定的违反经常意味着“数典忘祖”和“无情无义” “不孝不仁”,这使得中国文化含有强烈的人情和伦理并举的特征 “礼”――共约生存方法的遵照 “礼”能够被视为以上两个层次存在于详细时空及群体中的结果,是详细行为共约的操作标准古代社会有大礼三百小礼三干之说,从嘉、宾、吉、凶、军礼到起居,日用无不包容其中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奉本》写道:“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级者也礼所以含有两方面含义:1)“礼”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准则《礼记●礼器》中写道“礼是符合自然运行的时序,也契合于山川I大地的环境形势2)“礼”是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稳定社会结构关系,促成群体凝聚,避免人际冲突的基础 2徽州民居形态的表述 自然主义精神 自然形态的融合 文震亨在《长物志●室庐》开篇称:“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倚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徽州民居和山水林木共生,天然材料的利用,雕饰以植物山水为内容,不但表现了主体对自然的阳光、空气、水等天地万物的容纳,更显示出一个和自然形态相融合的诗意追求。
自然图式的书写 徽州民居形态的组成既是对自然图式的写仿和表现,同时也成为主体认知终极世界的路径,方法和表现 1)求整体:① 整体形态布局合于自然的方位图式,有强烈的中心、边缘和方位意识② 徽州民居重视整体形态的特征和风格的表现③ 徽州民居中单体建筑的意义相对于群体而存在,单体形态不追求绝对表现,如绝对高度、体量等 2)重流动序列:徽州民居群体建筑中,单体建筑的意义在于整个群体序列体验的过程中,这是对运动改变关注的结果 3)贵友好:注意内、外、主次、大小等性质相异的形态之间的过渡转化和”是事物长久存在的基础 4)守虚静:叔本华认为传统审美的关键在于“以距离和纯净使欲望自失,从而取得一个趋然静观的优美和高尚”对古代中国而言,“虚”即“虚以待物”“静”即“静心”《管子●心术》最早提出,只有保持主体的修养才能正确定识客体虚静”既是达及客体的路径也是形态表现的本身① 封闭院落:墙壁围合院落,“虚”外,“静”内② 多层次:经过多重院落、照壁、屏、隔断和行进序列中有意识的转折改变,极力设定,扩张主体和外部世界的距离距离越远越“静”主体“离”客体越远,其对外所显示的修养也越高,文化人格也越高。
③ 徽州民居追求朴拙,雅静的形态表现 5)执“中”用:① 民间对“中介”形态的偏爱比如既非内又非外的院、廊常成为日常生活最集中之地灰”调的中性色常成为徽州民居首选饰色② “文”和“质”相符,《论语》孔子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以后君子徽州民居形态应合于自然之性,装饰和功效及结构相符,形态的表现合于个体的社会位序,“名正言顺” 6)泛神崇敬和风水图式的遵照:① 徽州民居小区内神台、神庙广泛存在② 徽州民居中单体建筑的布局、高低、色彩、体量大小等形态特征深受风水图式的影响 “仁”――以血缘亲情为基点组成有序的人情 “仁”的存在使得中国人的主体行为常表现为“情”大于理 1)徽州民居内单体建筑的规模、色彩、位置均显示出伦理的特征 2)祠堂、家庙、祖宗牌位的设置是徽州民居内外的主要组成部分 3)徽州民居形态尊重人的尺度,对外表现谦和、含蓄,但和邻里、群体建筑又相配合 “礼”――作为时空和群体存在的共约方法 适“中”于自然时序和条件 苟子说:“曷为中?曰:礼义是也另外民间广为流传的约定俗成的营造方法和官方颁布的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则例》全部是相关一定时期内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所共约的营造标准。
适“中”于社会结构关系 1)徽州民居内,单体建筑的位置布局和建筑群体“中心”的关系,深受“礼”的影响,表现了宗法制度 2)徽州民居建筑的形式是社会结构关系的表现历史上自《周礼》以降各代均对房舍规模,彩饰等有明确要求其实质在于强调社会位序结构,确定一个财富的享受和分配秩序,也是抑制过分渲染财富造成“不安”的手段,和政治统治相关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其实质:“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3结束语 将人类和生俱有的对自然和血缘亲情的追求作为中国文化的终极价值和群体情感的组成基础,能够说是中国文化建构的一个主要特色,且应被视为文化超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长物志》序言:“夫标榜标林壑,品题酒茗,收藏位置图史;杯铛之属,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而品人者于此观韵焉知行合一”“道器同源”,徽州民居形态营造不但是为遮蔽风雨,同时经常也成为主体认知本体世界达求“天人合一”境界的实践路径和表现这或许是中国徽州民居所独有的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