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设计标准

建设部备案号: DB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DBJ/T50—XXX—2010 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 2010-××-×× 发布 2011-××-××实施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目 录1 总 则 12 术 语 23 工程勘察 44 水源的水质与水温 65 取水、水处理与排放水 75.1 一般规定 75.2 取水 75.3 水处理 105.4 排放水 126 换热系统 146.1 一般规定 146.2 开式系统 156.3 闭式系统 187 热泵机组 217.1 一般规定 217.2 水—水热泵机组 277.3 水—空气热泵机组 288 建筑物内系统 298.1 一般规定 298.2 水源系统 308.3 空调水系统 328.4 热回收 329 监测与控制 349.1 一般规定 349.2 水源系统监测与控制 359.3 空调水系统监测与控制 37本标准用词说明 381 总 则1.0.1 为使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工程设计做到技术先进、节能高效、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工程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条文说明】制定本标准的宗旨合理地利用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进行供热和空调,具有良好的节能与环境效益近年来我市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工程应用日益广泛为了适应推广的需要,规范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设计,确保系统安全、高效和节能运行,特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建筑,以地表水为低位热源,采用蒸气压缩热泵技术进行制冷、供热的系统工程设计条文说明】规定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主要针对以江、河、湖、库水等淡水源为低位热源,以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为传热介质,采用蒸气压缩热泵技术进行制冷、供热和提供生活热水的系统工程设计 我市污水排放和温泉蕴藏量大,利用城市污水和温泉废水作为低位热源也具有很大潜力,当前也有实际的工程应用,该类工程的设计可参考本标准 1.0.3 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工程设计方案,应根据地表水资源状况、建筑物的用途及功能、冷热负荷构成特点等,结合国家有关政策,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在设计中,应优先选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条文说明】规定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工程应用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在应用中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科研新成果,优先采用成熟的“四新”技术。
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工程应符合当地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相关规划的要求1.0.4 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条文说明】规定同其他标准规范衔接本标准为专业性标准,为了精简内容,其他通用性设计标准、规范的内容,除必要的引用或参照以外,本标准不再另设条文本条强调在设计中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执行与设计内容相关的安全、环保、节能、卫生等方面的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等的规定382 术 语2.0.1 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surface water-source heat pump system以地表水为低位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表水换热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制冷、供热系统2.0.2 水源热泵机组 water-source heat pump unit 以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为低位热源的热泵设备通常有水-水热泵机组和水-空气热泵机组等形式2.0.3 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 open-loop surface water system 地表水在循环泵的驱动下,经处理直接进入水源热泵机组或通过中间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的系统2.0.4 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 closed-loop surface water system将封闭的换热盘管按照特定的排列方法置于具有一定深度的地表水体中,传热介质通过换热盘管管壁与地表水进行热交换的系统。
2.0.5 地表水surface water存在于地壳表面,暴露于大气的水包括:江水、河水、湖水、水库水等2.0.6 源水source raw water 取自地表水源水体,用于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地表水2.0.7 排放水 discharge water经地表水换热系统进行热交换后的水2.0.8 热环境容量 thermal environment capacity在保证水体周平均温升≤1℃,周平均温降≤2℃的前提下,水体的最大吸(释)热能力2.0.9 取水构筑物 intake structure 取集源水而设置的各种构筑物的总称2.0.10 取水头部 intake head 河床式取水构筑物的进水部分2.0.11 水质 water quality 在水源热泵工程中,水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性质2.0.12 水处理 water treatment对水源水或不符合用水水质要求的水,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善水质的过程2.0.13 含沙量 sediment concentration 单位体积的水中所含的干沙的重量2.0.14 浊度 turbidity 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
2.0.15 热泵系统的制冷能效比 refrigerating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of heat pump system EERr 空调系统制备的总冷量与热泵系统的总制冷输入功率之比2.0.16 Bowerl入渗试验通过入渗仪器对不同水位下滤床的垂直入渗速度进行实测,用于评价取水滤床的垂直入渗性能3 工程勘察3.0.1 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对工程场地状况、地表水资源和输水管道线路进行勘察,并编写相关的工程勘察报告条文说明】工程场地状况及地表水资源条件是能否应用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基础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根据调查及勘察情况,选择合理的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形式3.0.2 工程场地状况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 场地规划面积、形状及坡度;2 场地内已有建筑物和规划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及其分布;3 场地内树木植被、池塘、排水沟及架空输电线、电信电缆的分布;4 场地内已有的、计划修建的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及其埋深;5 可利用的地表水源距拟建建筑物水源热泵机房的距离及高差条文说明】工程场地可利用面积应满足修建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地表水换热系统)的需要,同时,应满足设置和操作施工机具及埋设室外管网的需要。
3.0.3 地表水水源热泵换热系统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 地表水水源性质、水面用途、深度、面积及其分布;2 不同深度的地表水水温、水位的动态变化;3 地表水流速和流量动态变化;4 地表水水质及其动态变化;5 地表水利用现状;6 地表水取水和排放水的适宜地点及路线;7 地表水水体热环境容量条文说明】地表水水源勘察应包括近20年最高和最低水温、水位及最大和最小水量;地表水水质勘察应包括:引起腐蚀与结垢的主要化学成分,地表水源中含有的水生物、细菌类、固体含量及盐碱量等长江水系在三峡成库达到设计水位后,应采用更新后的水文资料3.0.4 地表水直接取水的工程勘察还宜包括下列内容:1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2 河床或湖底的岩性、淤塞和淤垫情况,以及岸边的稳定性3.0.5 地表水潜水取水的工程勘察还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试验包括下列内容:1 抽水试验;2 Bowerl入渗试验;3 取江水、钻孔水样并进行水质全分析及重金属分析;4 渗透系数计算条文说明】渗透系数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断面的流量(m/d),一般用来衡量地下水在含水层中径流的快慢3.0.6 输水管道线路勘察应对地基做出综合地质评价,为地基基础和穿越工程设计、地基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深基槽开挖和排水设计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4 水源的水质与水温4.0.1 进入水源热泵机组的源水水质应保持澄清、水质稳定、不腐蚀、不滋生微生物或生物、不宜结垢等宜根据热泵机组性能和整体系统确定进水水质进入水源热泵机组的水质可参考表4.0.1表4.0.1 地表水水源热泵水质标准建议值序号名称允许含量值序号名称允许含量值1含沙量≤100 mg/L8SO42-+ C1-≤2500mg/L2浊 度*≤50NTU9硅酸(以SiO2计)<175mg/L3pH值6.5~9.510Mg2+×SiO2(Mg2+以CaCO3计)≤50000 mg/L4钙硬度+甲基橙碱度(以CaCO3计)≤1100 mg/L(碳酸钙稳定指数RSI≥3.3)11游离氯(循环回水总管处)0.2~1.0 mg/L5总Fe≤1.0mg/L12NH3-N≤10 mg/L6Cu2+≤1.0mg/L13CODCr≤100 mg/L7C1-≤1000 mg/L14藻密度≤105 个/L【条文说明】对进入水源热泵机组水质进行规定水质标准综合考虑了江河水源水水质、水处理技术及其成本和机组性能等方面的因素,其中参考了重庆市地表水水源热泵水处理及热泵机组方面的研究成果,经研究,当含沙量不高于100mg/L、浊度不高于50NTU时,基本上可以满足一些水源热泵机组的正常使用。
当水源浊度较高时,确定水处理工艺时应同时考虑热泵机组的在线清洗4.0.2 应用于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水源,最热月平均水温宜不大于28℃,最冷月平均水温宜不小于10℃条文说明】进入水源热泵机组的源水温度关系到机组的高效、安全运行,推荐最热月平均水温不大于28℃,最冷月平均水温不小于10℃,并对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应用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江、河实测水温资料参照附录**4.0.3 水源选择时应对取水量和水体热容量进行评估【条文说明】规定水源的水量据调研,湖、水库水源热泵系统在持续运行时会出现水体温度总体上升,反过来影响到水源热泵的运行效果,因此,水源选择时应对允许取水量和热容量进行评估,其评估方法可参考有关标准或规范5 取水、水处理与排放水5.1 一般规定5.1.1 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水源应尽可能选择水量充足、水质较好的水源,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考虑确定条文说明】对地表水水源热泵的水源选择进行规定一般应满足下列要求:1 水体功能区划所规定的取水地段;2 可取水量充沛可靠;3 取水、输水、水处理设施安全经济和维护方便;4 水温适合;5 具有施工条件5.1.2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位置的选择,应根据下列基本要求,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1 位于水质较好的地带; 2 靠近主流和岸线,有足够的水深,有稳定的河床,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 3 尽可能不受泥沙、漂浮物等影响;4 不妨碍航运、排洪和涉河建筑工程,并符合河道、湖泊、水库整治规划的要求; 5 不妨碍现有城镇供水及其他已有自用水源的正常取水。
条文说明】对取水构筑物的位置进行规定5.1.3 优先选择取水扬程低、输水距离短以及具有可行的施工场所和地质、地形条件的位置作为取水构筑物位置5.1.4 确定水源、取水地点和取水量等,应取得有关部门同意条文说明】水源选择涉及到水利、航运、水政、海事等多个行业管理部门,对此加以规定5.2 取水5.2.1 取水量按换热系统额定工况下的最大流量进行计算,并考虑水处理设施的自用水量设计中应选用反冲洗水量和水损失量较小的水处理设备条文说明】对取水系统的设计流量进行规定由于水处理设施的自用水量会影响到总取水量,所以规定设计中应优先选择反冲洗水量和损失量较小的水处理工艺和设备5.2.2 在江、河等流动水体取水时,系统最大取水量宜小于水体流量的20%,并不得影响城镇供水及其它主要用途的取水要求条文说明】主要考虑对地表水体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要求,及对其他取水用户的影响当取水规模大,且河道及水文条件复杂,或取水量占河道的最枯流量比例较大时,在设计前应进行水工模型试验5.2.3 在长江及其他大坝下游的江河取水时,取水位置应考虑成库对水位、含沙量、藻类及河床冲淤变化的影响条文说明】据三峡水库试运行和试验性蓄水期间对水位、含沙量、水质、水华的调查,三峡大坝和其它水坝等会对水源水体的水位、含沙量、水质以及河床冲淤变化等造成较大的影响,并继而影响到取水。
当在三峡大坝以上长江干流取水时,取水位置不宜设在支流汇入的回水区域此外,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08~2009年的实测资料,长江干流水温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考虑到上层江河水含沙量较低,取水位置宜尽量取表层水而由于蓄水效应,长江次级河流受到长江水的顶托,水流速度小,当受到光照及其它合适条件时,春季常常发生大规模的水华,会严重影响到水源热泵的正常运行,因此,当在长江次级河流等缓流水体取水时,应考虑水华的影响,并采取预防措施5.2.4 在湖、水库水源取水时,应尽量避免设置在淤泥较多地区和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宜设置在水流汇入处湖、水库水源取水宜取中下层水,并采取防止卷吸表层水的措施,且应考虑抑藻防藻条文说明】对湖、水库水源取水位置进行规定一般来说,湖、水库水源表层流会受到风向的影响而在下风向形成漂浮物的堆积,所以取水位置应避免设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以避免漂浮物的影响由于汇入口水流速度较大,有利于设置取水口据有关监测和实际工程经验,重庆市有关湖、水库的水温、水质存在一定的分层现象,为了提取具有合适水温的源水,取水口不应设置于表面,宜设置于水面以下3.0m,以避免卷吸进上层水和空气。
考虑到淤泥会引起取水口堵塞,取水头部应在湖、水库底1.0m以上湖、水库水源应考虑抑藻防藻措施,可选用防藻型取水头部5.2.5 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应根据取水量和水质要求,结合河床地形及地质、河床冲淤、水深及水位变幅、泥沙及漂浮物、航运、沿岸景观和施工工期要求等因素以及施工条件,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条文说明】规定取水构筑物的型式选择取水构筑物的型式与取水量、取水水质要求以及地形及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当水源水位变幅大,水位涨落速度小于2.0m/h,且水流不急、要求施工周期短和建造固定式取水构筑物有困难时,可考虑采用缆车或浮船等活动式取水构筑物,但应满足《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中的有关规定5.2.6 设计枯水位的保证率宜与建筑采暖和制冷的要求相适应,一般应采用90%~99%,且应考虑水库蓄水的影响条文说明】对取水构筑物水位的设计标准进行规定对于由于特殊原因或制冷供热要求较低,设计枯水位保证率较低时,应在系统设计时应增加对水泵等设备的保护措施5.2.7 当分期实施时,固定式取水头部宜分设两个或分成两格,按远期设计一次建成条文说明】考虑到施工难度及容易受到涨水的影响,规定固定式取水头部宜按远期设计一次建成,同时规定了从系统安全考虑的取水头部数量及其间距要求。
此外,进水间应分成数个以利清洗当建筑物制冷和供热要求较高时,取水头部的个数应大于2个当在江河水取水并采用2个以上的取水头部时,当漂浮物较多时,相邻头部在沿水流方向宜有较大间距,以便利用江河水流速进行排沙5.2.8 江河水河床式取水构物宜选用具有较高除沙能力的防堵取水头部条文说明】当条件合适时,选择具有较高除沙能力的取水头部可以降低后续水处理单元的压力目前可以选用的防堵取水头部包括一般斜板取水头部及其它改进的斜板取水头部如新型侧向流翼片斜板防堵取水头部对长江、嘉陵江源水的除沙效率可达到45%以上5.2.9 各种水体取水构筑物或取水头部的进水孔上缘在设计最低水位下的深度、最底层进水孔的位置以及自流管或虹吸管的设计等应满足《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的相关要求条文说明】规定取水构筑物进水孔的设计要求当采用侧向流翼片斜板取水头部时,进水流速不宜大于15mm/s自流管或虹吸管的连接应考虑防腐问题5.2.10 地表水潜水取水采用渗滤取水工艺时,应参考《河床渗滤取水与水源热泵系统联合应用技术规程》(DBJ/T50-084-2008)的相关条款进行设计,过滤器设计时宜考虑其拦砂能力当采用渗渠取水工艺时,应参考《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的相关条款进行设计,宜选择拦砂能力较强的滤水管。
条文说明】采用地表水潜水取水设计时,应根据取水区域的综合地质勘察报告和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考虑到取水量的长期稳定,设计水量应有一定的富余,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清淤和反冲措施,清理滤床表面和滤管周边的泥质淤塞5.2.11 取水泵站参考《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的相关条款进行设计,但应与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相适应,并考虑节能优化调控措施条文说明】根据工程经验,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运行时的负荷会出现波动,且冬、夏季运行工况差别较大,因此应考虑节能优化,同时,泵型、台数、扬程等应综合考虑供热和制冷的季节性变化和逐日变化以及水处理阶段是否有蓄水池等因素5.2.12 取水管道设计应经济、安全、可靠,且宜埋地敷设,当露天布置时,应设置一定的保温措施条文说明】取水管道到水处理构筑物的长度应满足系统节能的要求,经济可行水源热泵所有水管严禁与城镇饮用水供水管道直接相连输水管道应尽量利用已有设施穿越沿江公路,当不得不直接穿越时,应取得相关部门的同意,并设置一定的加固措施输配水管道的其它相关设计应满足《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的要求5.2.13 取水及输配水管路的材质、连接方式等应满足《重庆市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有关规定。
条文说明】对输水管路的材质和连接方式进行规定5.3 水处理5.3.1 水处理工艺流程应根据源水水质、设计生产能力、热泵机组水质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条文说明】对水处理工艺选择进行规定水处理工艺选择应综合考虑水头损失、能耗、环境影响、工作压力等因素,尽可能设备化,与取水方式相协调对于江河水水源热泵系统,当条件合适时,应优先利用天然或人工湖作为水处理设施,但应对水温变化和湖的处理效能进行评估考虑到占地较大、系统能效低,不宜采用需设置蓄水池和二级泵的水处理工艺5.3.2 水处理工艺或设备应与地表水换热系统的设置相适应,并满足系统正常运行的需求条文说明】水处理工艺或设备存在定期检修和清洗的问题,在数量选择上应结合换热系统的设置综合考虑,不致在水处理工艺或设备检修、清洗时,整个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全部停止运行5.3.3 江河水源水处理工艺选择应重点考虑除沙,并与机组的水质要求和系统清洗方式相适应应设置稳定水质的设施条文说明】对江河水水处理工艺选择进行规定一般来说,江河水在夏季含沙量和浊度较大,是影响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能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江河水源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应优先考虑除沙问题水处理方式应根据源水含沙量及其粒径组成、沙峰持续时间、排泥要求、处理水量和水质要求、取水方式等因素,结合地形条件采而确定,一般可选用斜板沉淀池、斜管沉淀池、改进型旋流除砂器和加强型机械过滤器等。
当江河水源冬夏季含砂量变化显著时,水处理应考虑冬、夏季运行模式的切换,以节约运行成本、提高能效当以长江、嘉陵江等作为水源时,夏季水处理工况设计宜按照沙峰持续时间内源水日平均含沙量设计,但应与水处理设备的调节能力相适应在源水含沙量超过设计值期间,应考虑对水处理设备和系统清洗的运行工况进行调整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的实测资料,长江夏季可按含沙量为1.5~2.0kg/m3、中值粒径D50为0.01~0.015mm进行设计,嘉陵江可按含沙量为1.0~1.5 kg/m3、中值粒径D50为0.008~0.01mm进行设计5.3.4 湖、水库水源热泵系统的水处理应与取水水质相适应,一般可仅经过机械过滤及稳定水质的设施后直接进机组条文说明】根据湖、水库水源水水质和已有的工程运行情况,一般来说,湖、水库水的含沙量较低且一般粒径较低,一般不采用大直径的旋流除砂器,可使用机械过滤器作为保障措施使用对于藻类季节性频发的湖、水库水源,应考虑抑藻、除藻措施5.4 排放水5.4.1 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中产生的排放水排放到水体时,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相关要求。
条文说明】对热泵机组排放水的排放标准进行规定5.4.2 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排放水应充分考虑一水多用及能量的梯级利用条文说明】水源热泵机组排放水一般优于地表水源水,且往往有可以利用的势能,应考虑综合利用当综合利用时,应满足相应用途的水质标准要求,且应进行水量平衡计算,使全部或部分用作项目规划区和附近地区绿化、道路浇洒用水地表水水源热泵排放水的一水多用可与雨水综合利用及小区废水回用设施相结合5.4.3 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排放水管路应与取水管路隔离排水点应设置在取水点下游条文说明】地表水在热泵机组换热后温度会提高,应与取水管路隔离或设置隔温措施,以避免对取水管路的水温造成不利影响此外,排水点应设置在取水点的下游,以避免对取水水质、水温等造成影响5.4.4 当直接排放时,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排放水可利用当地雨水管道进行排放,但应校核暴雨时期雨水是否排放通畅条文说明】规定当对工艺废水和机组回水不进行综合利用时,可利用雨水管道进行排放,以简化排水方式,降低排水工程量5.4.5 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排放水单独直接排放时应设置一定的消能措施当工程规模较大时,宜设置多点排水5.4.6 排水管道的材质和连接方式等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的有关规定。
条文说明】对工艺废水和回水等材质和连接方式等进行规定5.4.7 应对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排放水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条文说明】根据重庆大学的相关研究,工艺废水和机组回水的排放可能会对近岸水域造成一定的生态环境影响,因此,在排放之前应参考《重庆市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适应性评估标准》对其进行评估,以确定最佳排放方式6 换热系统6.1 一般规定6.1.1 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前,应对收纳水体的热环境容量进行评估条文说明】地表水的热容量是有限的,换热系统的排热或吸热量超出地表水水体本身所能承受的热环境容量时,可能造成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能效的下降,和造成地表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规定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前,应对收纳水体的热环境容量进行评估6.1.2 水源热泵系统的制冷能效比应满足下式规定:式中:Q—系统设计总制冷量,kW; ∑Ni—对应最热月平均进水温度时水源热泵机组输入功率之和,kW ; ∑Nj—对应最热月平均进水温度时与热泵机组相关的源水侧所有水泵及水处理设备的输入功率之和,kW ; tw—最热月室外平均湿球温度,℃;a,b,c—常数,各系统冷量范围取值详见下表:系统冷量范围(kW)abCQ≥11006.8920.0651.132551100<Q≤35007.270.063411.15Q>35007.78420.062581.16855【条文说明】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应用主要利用地表水较好的低位热能来提高制冷、制热时的机组能效。
大部分地区夏季地表水平均温度低于冷却水供水的平均温度,此时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能效较高但有些项目的地表水源水输配系统存在输送距离长、提升扬程高的现象,如果源水输配系统的水泵能耗过高,整个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制冷能效可能低于常规利用蒸发式冷却塔冷却的制冷系统能效此时采用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不仅增加投资,而且增加制冷系统能耗,在这种情况下不应采用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重庆市办公、酒店、商业类建筑的夏季能耗一般为冬季能耗的2~3倍,因此对水源热泵系统的制冷能效比进行评价显得非常重要源水侧水泵输入功率是指从取水口至水源热泵机组间各级水泵的输入功率之和,水泵的输入功率可按下式确定:水泵的输入功率; 式中:G-水泵流量,m3/sH-水泵扬程,mη-水泵全效率6.1.3 地表水换热系统的形式应根据源水水体的水质、水温、水位和航道等因素综合确定条文说明】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地表水换热系统的形式,使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实现高效节能,同时不影响地表水体的其他使用功能6.1.4 地表水换热系统的换热量应满足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最大吸热量或释热量的需要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辅助冷却或加热措施辅助加热不得采用直接电加热的方式。
条文说明】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最大吸热量或释热量与空调设计的总冷负荷或总热负荷相对应应根据地表水温度、水容量等条件分别验算地表水体所能承担的最大吸热量与释热量,当不能满足系统需求时,应采用辅助冷却或加热系统与地表水换热系统合用的复合系统辅助冷却或加热设备应采用高效节能产品6.1.5 地表水热能利用后,应对排入水体作热污染影响评价,地表水换热系统对地表水体的温度影响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条文说明】地表水热能利用后排入水体,会使水体温度上升,从而破坏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环境,致使水中微生物死亡,水质恶化,水体污染为了防止水体热污染,应对热能利用后的地表水作热污染影响评价,应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的要求6.2 开式系统6.2.1 源水水质或经水处理后的水质满足第4.2条规定的水质要求时,宜采用地表水直接进入水源热泵机组的方式条文说明】源水直接进入水源热泵机组有利于充分利用地表水的低位热能,提高制冷制热效率但水质较差的源水直接进入水源热泵机组可能造成换热性能下降,并影响机组的使用寿命实验证明,进入热泵机组的水质满足本规范第4.2条规定时,水源热泵机组的换热性能影响较小,机组能效较高。
6.2.2 当源水杂质较多、含盐度及其他矿化物浓度较高时,宜在源水与水源热泵机组之间增设中间换热器设置时宜作技术经济比较,中间换热器的材质应具有与地表水成分相应的耐腐蚀能力,宜采用换热管束为内光外肋合金管的壳管式换热器 【条文说明】当源水经处理仍不能满足水质要求,或水处理成本过大时,宜设置中间换热器中间换热器的选择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其材质应满足耐腐蚀要求,并使水源热泵系统的制冷能效比满足6.1.2条要求采用换热管束为内光外肋合金管的壳管式换热器有利于减轻污垢沉积和管路堵塞,减少维护工作量 当中间换热器选用板式换热器时,设计接近温度(进入换热器的地表水温度与出换热器的热泵侧循环水温度之差)不应大于2℃选用壳管式换热器时,设计接近温度不宜大于3℃中间换热器的水阻不宜大于50kPa6.2.3 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取水口应选择水温较佳、水质较好的位置,且于排水口的上游并远离排水口,应避免取水与排水短路取水口(或取水口附近一定范围)应设置污物初过滤装置且应有便于清洗的措施条文说明】取水口位置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地表水体的水温分层,水质分布,最低水位等因素,同时应避免与排水口的热短路6.2.4 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应在保证水质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水源热泵机房。
条文说明】取水构筑物尽量靠近水源热泵机房,有利于减少源水输送能耗,提高水源热泵系统的系统能效比6.2.5 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源水侧应采取有效的除砂、过滤、灭藻等水处理措施条文说明】由于地表水体的不同,其水质状况不同,在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时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水处理措施6.2.6 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的水处理应采用物理处理方式,不得采用加药等化学处理方式水处理方式不得对地表水水体造成污染条文说明】强调在地表水换热系统的水处理方式选择时,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由于地表水水源热泵的地表水取用量大,采用加药等化学处理方式可能对地表水体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应禁止使用6.2.7 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的过滤器宜设置连续反冲排污功能,过滤器目数应按水体的杂质粒径确定条文说明】地表水中悬浮物种类较多,大小不一,换热系统连续取水量大,在过滤器选择时应考虑排污对系统的影响,并应对水体的杂质粒径进行分析,使过滤器能满足处理大部分杂质的要求6.2.8 在热交换器和水源热泵机组选择计算时,应选取合理的污垢系数条文说明】由表面污垢产生的热阻在换热器总热阻中占很大的权重,对选型计算结果影响明显,过低的污垢系数取值严重影响计算结果和设备容量的选择。
我国《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 第一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GB/T 18430.1-2007)规定,冷水(热泵)机组的蒸发器的水侧污垢系数为0.018m2·℃/kW,冷凝器的水侧污垢系数为0.044 m2·℃/kW因此,绝大部分水源热泵机组产品资料中的制冷量和制热量是对应上述污垢系数进行标定的此数值应用于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中明显偏低 迄今为止我国对湖水、江水、河水等地表水在换热表面产生污垢的污垢热阻值缺乏系统研究,结合工程应用此处建议采用0.129 m2·℃/kW6.2.9 水源侧循环系统中宜设置防止结垢的免拆卸清洗系统条文说明】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中,常规的水处理与运行管理很难保证换热器长时间的高效运行工程实践表明,各类免拆卸在线或非在线清洗系统的应用,能有效改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减少换热器拆洗频率用于壳管式换热器的胶球和毛刷清洗系统能在不间断换热器运行的情况下,对换热表面进行连续清洁当水源热泵机组采用水侧切换,且蒸发器和冷凝器采用同一套胶球清洗系统时,其蒸发器和冷凝器内的换热管束内径应一致6.2.10 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的的水源热泵机组宜采用满液式机组,制冷、制热工况切换宜选用制冷剂侧切换的热泵机组。
条文说明】水源热泵机组采用满液式机组有利于提高机组的能效,便于换热管束的清洗和免拆卸清洗系统的设置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的的水源热泵机组的制热、制冷工况采用水侧切换时,将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对空调水系统的污染,近年来,有些生产厂商已研制开发了制冷剂侧切换的热泵机组,能有效克服上述问题6.2.11 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循环水泵的安装高度应满足水泵允许吸水高度要求,水力计算时应结合水质条件对比摩阻进行修正,同时应考虑取回水口落差条文说明】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循环水泵的选择应对吸水高度和扬程进行复核计算,系统水力计算时应根据水质状况对比摩阻加以修正6.2.12 地表水进、出水-水换热器的温差不应小于5℃,水-水换热器换热管内水流速不宜小于1.5 m/s条文说明】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的进出水温差应根据源水水温、源水输配系统能耗和热泵机组EER值,通过技术分析确定,使得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制冷能效比达到最高,一般不应低于5℃6.2.13 中间换热器或水源热泵机组换热器材质应具有与地表水成分相应的耐腐蚀和耐磨损能力条文说明】中间换热器或水源热泵机组换热器材质应根据地表水的成分加以针对性的选择6.3 闭式系统6.3.1 水体水质较差或水体环境要求高,水体有一定深度,且水温适合时,宜采用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但不宜用于水深小于3m的湖、库等地表水水体。
条文说明】采用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水体的水质、水深和水温的条件水温适合是指:当采用闭式换热系统的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与水冷冷水机组+锅炉的常规冷热源形式比较,仍有节能潜力水深小于3m的湖、库等静止水体由于受太阳辐射、蒸发、传热的影响较大,水温接近大气干球温度此时采用闭式换热系统的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可能难以达到节能的目的6.3.2 闭式地表水换热器形式应根据设计换热量、河床的形状、水体的深度、可利用的地表水面积、水质等因素比较确定换热器的管间距应满足水体中主要杂质方便通过的要求条文说明】合理的换热器设置是高效运行的保障6.3.3 闭式地表水换热器的换热特性与规格应通过计算或试验确定条文说明】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前应进行换热特性计算或试验,当基础数据齐全时可通过模拟计算确定;否则应通过排热、吸热试验取得相关数据,测试的持续时间宜大于48h6.3.4 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宜为同程系统每个环路集管内的换热环路数宜相同,且宜并联连接;环路集管布置应与水体形状相适应,供、回水管应分开布置条文说明】利于换热系统的水力平衡6.3.5 闭式地表水换热器底部与水体底部的距离不小于0.2m,与最低水位的距离不应小于1.5m。
换热器单元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应有可靠的固定措施条文说明】保证换热效果,防止泥沙淤塞和损坏最低水位指近20年每年最低水位的平均值6.3.6 换热器管材及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换热管应采用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导热系数大、流动阻力小的管材及管件,管件与管材应为相同材料;2 换热管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中的各项规定管材的公称压力及使用温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且管材的公称压力不应小于1.0Mpa6.3.7 传热介质应以水为首选在有冻结可能的地区,传热介质应添加合适浓度的防冻剂防冻剂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1 安全,腐蚀性弱,与换热管管材无化学反应;2 传热介质的冰点宜比设计最低运行温度低3~5℃;3 良好的传热特性,较低的摩擦阻力;4 易于购买、运输和储藏条文说明】水是最安全、无腐蚀、传热特性好的理想传热介质,应优先考虑采用当采用其他换热介质时,应选用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和摩擦阻力较低,传热特性良好的材料主要可选用的传热介质有:氯化钠溶液、氯化钙溶液、乙二醇溶液、丙醇溶液、丙二醇溶液、甲醇溶液、乙醇溶液、醋酸钾溶液、碳酸钾溶液等6.3.8 闭式地表水换热器选择计算时,设计工况换热器出水温度夏季不应高于32℃,冬季不宜低于7℃。
夏季地表水换热器设计进出水温差不应小于5℃6.3.9 闭式地表水换热器内传热介质应保持紊流状态条文说明】换热器内传热介质保持紊流状态以提高其换热能力,换热管内的雷诺数应大于2300当水为传热介质时管内流速宜大于0.6m/s6.3.10 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管材的承压能力应满足换热器两侧的工作压力要求 【条文说明】换热系统管材的承压能力确定除应满足循环水侧的工作压力外,还应满足地表水侧承压的要求6.3.11 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应有排气、定压、膨胀、自动补水装置,补水管应设水表与宜设漏水报警装置进入闭式换热系统的介质应经可靠的过滤处理条文说明】排气、定压、膨胀、自动补水装置是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应该考虑的措施为及时发现水下换热器的渗漏,换热系统宜设置漏水报警装置7 热泵机组7.1 一般规定7.1.1 地表水水源热泵机组正常工作的冷(热)源温度范围,应与源水的供水温度变化范围相适应条文说明】地表水源的水温特别是斜温层以上的水温受取水深度、大气环境温度、太阳短波辐射、地表水对天空的长波辐射、水面风速、水的污浊度、排(取)热量、流入/流出的水量等等因素的影响,会有一个波动范围,特别是对于面积较小的浅水塘要计算其水温波动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一般地表水温的波动范围应在选用的水源热泵机组正常工作的冷(热)源温度范围内。
当地表水源的温度波动超过水源热泵机组正常工作的冷(热)源温度范围,且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设置辅助热源或辅助排热装置,使进入机组的源水温度在水源热泵机组正常工作的冷(热)源温度范围内源水上安装辅助加热装置且源水温升较大,使得进入水源热泵机组的源水温度满足机组的正常工作范围,很可能在技术经济上是不合理的,此种情况应严格禁止强调经济技术比较合理时,才在地表水源的基础上设置辅助热源或辅助排热装置7.1.2 选用的水源热泵机组应具有能量调节功能,机组的制冷能效比(EER)、制热性能系数(COP)应满足国家标准《水源热泵机组》(GB/T 19409)中的规定条文说明】现行国家标准《水源热泵机组》(GB/T 19409-2003)规定了在名义制冷工况和名义制热工况下冷热风型和冷热水型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能效比(EER)和制热性能系数(COP)表7.1.1 冷热风型机组能效比(EER)、性能系数(COP)名义制冷量Q/WEERCOP水环式地下水式地下环路式水环式地下水式地下环路式Q≤14 0003.24.03.93.53.12.6514 000<Q≤28 0003.254.053.953.553.152.728 000<Q≤50 0003.34.104.03.63.22.7550 000<Q≤80 0003.354.154.053.653.252.880 000<Q≤100 0003.44.204.13.73.32.85Q>100 0003.454.254.153.753.352.9表7.1.2 冷热水型机组能效比(EER)、性能系数(COP)名义制冷量Q/WEERCOP水环式地下水式地下环路式水环式地下水式地下环路式Q≤14 0003.44.254.13.73.252.814 000<Q≤28 0003.454.34.153.753.32.8528 000<Q≤50 0003.54.354.23.83.352.950 000<Q≤80 0003.554.44.253.853.42.9580 000<Q≤100 0003.64.454.33.93.453.0100 000<Q≤150 0003.654.54.353.953.53.05150 000<Q≤230 0003.754.554.44.03.553.1Q>230 0003.854.64.454.053.63.15表7.1.3 冷热风型机组的试验(名义)工况试验条件使用侧入口空气状态热源侧状态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环境干球温度进水/出水温度水环式地下水式地下环路式制冷运行名义制冷27192730/3518/2925/30最大运行32233240/--a25/--a40/--a最小运行21152120/--a10/--a10/--a凝露27242720/--a10/--a10/--a凝结水排除变工况运行21~3215~242720~40/--a10~25/--a10~40/--a制热运行名义制热20152020/--a15/--a0/--a最大运行27--2730/--a25/--a25/--a最小运行15--1515/--a10/--a-5/--a变工况运行15~27--2715~30/--a10~25/--a-5~25/--a风量静压2016--------注:机组在标称的静压下进行试验。
a采用名义制冷工况确定的水流量表7.1.4 冷热水型机组的试验(名义)工况试验条件环境空气状态使用侧进水/出水温度热源侧进水/出水温度干球温度湿球温度水环式地下水式地下环路式制冷运行名义制冷15至30--12/730/3518/2925/30最大运行30/--a40/-- a25/-- a40/-- a最小运行12/-- a20/-- a10/-- a10/-- a凝露272412/-- a20/-- a10/-- a10/-- a变工况运行15至30--12~30/-- a20~40/-- a10~25/-- a10~40/-- a制热运行名义制热40/-- a20/-- a15/-- a0/-- a最大运行50/-- a30/-- a25/-- a25/-- a最小运行15/-- a15/-- a10/-- a-5/-- a变工况运行15~30/-- a15~30/-- a10~25/-- a-5~25/-- aa采用名义制冷工况确定的水流量 该标准并未涉及地表水工况,设计中选用的水源热泵机组在地下水式和地下环路式的名义制冷和制热工况下的EER和COP应不低于表7.1和表7.2的规定。
7.1.3 地表水水源热泵机组的噪声限值应执行国家标准《水源热泵机组》(GB/T 19409)中的有关规定条文说明】现行国家标准《水源热泵机组》(GB/T 19409-2003)对冷热风型和冷热水型机组的噪声限值如表7.5和表7.6表7.1.5 冷热风型机组的噪声限制名义制冷量Q/W噪声限值/dB(A)整体式分体式带风管型不带风管型使用侧热源侧带风管型不带风管型Q≤4 50055534846484 500<Q≤7 10058565351537 000<Q≤14 000646260585814 000<Q≤28 000686666646328 000<Q≤50 000706868666750 000<Q≤80 000747271697280 000<Q≤100 0007775737174100 000<Q≤150 00079--76--77Q>150 000----------表7.1.6 冷热水型机组噪声限制名义制冷量Q/W噪声限值/dB(A)Q≤4 500484 500<Q≤7 100537 000<Q≤14 0005814 000<Q≤28 0006328 000<Q≤50 0006750 000<Q≤80 0007280 000<Q≤100 00074100 000<Q≤150 00077Q>150 000--7.1.4 地表水水源热泵机组的源水侧采用闭式水环路并添加防冻液时,应对采用的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热量和蒸发器/冷凝器阻力进行修正。
条文说明】防冻剂有乙醇、丙二醇、甲醇、乙烯乙二醇、醋酸钾等等,闭式地表水系统选择防冻剂时应注意防止对水体的污染,丙二醇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不同浓度的不同防冻剂水溶液的密度、比热、粘度以及导热系数与水有较大不同,应根据选用浓度的防冻剂水溶液的热物性参数计算循环管路的阻力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热量和蒸发器/冷凝器阻力也应联系供应商进行修正7.1.5 地表水水源热泵机组应有压缩机的启停与源水的通断联锁的措施 【条文说明】为降低源水泵的电力消耗,规定地表水水源热泵机组应有压缩机的启停与源水的通断联锁的措施大型水源热泵机组的源水管路上采取措施实现源水泵、空调冷热水泵与热泵机组的一对一运行分散的小型水源热泵机组的源水支管上一般应安装电动阀,实现与机组压缩机的联锁,集中设置的源水泵实行变频运行7.1.6 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源水侧采用开式水系统时,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热量应考虑结垢的影响选用水源热泵机组的蒸发器/冷凝器的材质应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 【条文说明】地表水直接进入水源热泵的蒸发器/冷凝器容易产生污垢、锈蚀和生物污泥,导致蒸发器/冷凝器的污垢系数增加,图7.1为冷凝器的污垢系数对冷水机组性能的影响为维持污垢系数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对蒸发器/冷凝器应进行定期清洗,污垢生长速度快、结垢严重时采用在线清洗设备是必要的。
有试验表明,在模拟地表水和污水时,新管道污垢厚度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为7天和10天,管道除污后污垢再次达到最大厚度时的时间为2天图7.1.1 冷凝器的污垢系数对冷水机组性能的影响换热器常用材质的抗腐蚀能力如下:1.碳钢:Va级水质(<5000mg/kg总关键成分(TKS),总含碱量在207到1329mg/kg,pH值在6.7到7.6)下,碳钢的腐蚀速率在100到500微米/年,常常有严重的蚀斑Vb级水质(<5000mg/kg总关键成分(TKS),总含碱量小于210mg/kg,pH值在7.8到9.85),在严格除氧的情况下,碳钢表现良好当含氧量达到0.03mg/kg时,紊流流动下的碳钢管的腐蚀增长四倍,含氧量达到0.05mg/kg常会产生严重的蚀斑水中含硫时易致原子氢进入金属晶格内,导致洛氏硬度大于C22的钢材发生断裂低合金钢的防腐蚀性能在大多数方面与碳钢类似2.铜和铜合金:水中含硫时,铜管将会很快腐蚀,表面的硫化亚铜薄膜将会超过1mm厚,薄膜断裂处将会产生严重的隙间腐蚀水中含硫时,铜-镍合金在低温下的表现比铜还差3.不锈钢:不锈钢不受水中微量硫化氢的腐蚀在确定的水温,水中氯化物浓度超过一定含量时(取决于钼和铬的含量)奥氏体不锈钢表面的钝化膜会破裂,局部的麻点和隙间腐蚀将会发生。
304和316不锈钢发生腐蚀时的氯化物含量和水温的组合关系如下图7.24.铝:铝合金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产生严重的点蚀5.钛:不管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和水温,均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图7.1.2 304和316不锈钢发生腐蚀时的氯化物含量和水温的组合关系7.1.7 水源热泵机组及末端设备应按实际运行参数选型条文说明】对水源热泵机组和末端设备进行选型时,其设备出力应按实际运行的设计参数如设计源水供回水温度、空调冷热水设计供回水温度等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