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水利工程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农田水利与生态环境保持专题

文档格式:DOC| 73 页|大小 405KB|积分 10|2022-11-07 发布|文档ID:168094237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7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土地开发整理相关行业标准应用研究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专项报告《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课题组2006年10月I审查:李红举校核:张志新编写:张文静目 录1研究目的 12引用标准名称 13标准内容规定及研究分析 13.1《水土保持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 》 13.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 53.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 113.4《封山育林技术规程》 143.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崩岗治理技术》 163.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引水技术》 183.7《堤防工程技术规范》 213.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风沙治理技术》 243.9《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荒地治理技术》 293.10《造林技术规程 》 343.1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374应用成果 394.1沟道治理工程 394.2 坡面治理工程 464.3 防洪工程 544.4 防沙工程 574.5 农田防护林 614.6 生态保持工程 681研究目的通过对相关标准的研究,分析原有标准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寻找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可利用和借鉴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方面的相关标准内容。

    2引用标准名称《水土保持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 》(SL 289-200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3-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1996);《封山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9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崩岗治理技术》(GB/T16453.6-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引水技术》(GB/T16453.4-1996);《堤防工程技术规范》(SL 51-9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风沙治理技术》(GB/T16453.5-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荒地治理技术》(GB/T16453.2-199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76-1995)3标准内容规定及研究分析3.1《水土保持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 》3.1.1标准简介该规范适用于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新建和配套工程,内容主要涉及沟道治理的主要工程该规范的内容规模比较大,一般属于专项工程,牵涉到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内容不多以下摘录分析内容包括骨干坝的控制面积、规模、等级划分、设计条件等。

    3.1.2标准内容摘抄及研究分析1 总则1.0.3 骨干坝是指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在支毛沟中兴建的控制性滞洪、拦沙、淤地的坝工建筑物一般为均质土坝,采用碾压或水坠施工1.0.6 骨干坝的修建应与上游坡面治理同步进行1.0.7 骨干坝单坝控制流域面积,在剧烈侵蚀区(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a))一般为3km2;在极强度侵蚀区(侵蚀模数8000t/(km2·a)~15000t/(km2·a))一般为3km2~5km2;强度侵蚀区(侵蚀模数5000t/(km2·a)~8000t/(km2·a));一般为3km2~8km21.0.8 骨干坝的规模,多数库容为50×104m3~100×104m3,少数库容为100×104m3~300×104m3,个别库容为300×104m3~500×104m3对库容大于500×104m3的骨干坝,应进行专门研究,对库容小于50×104m3的淤地坝,应执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 16453.3-1996)1.0.9 骨干坝设计条件应根据所处的工作状况和作用力的性质分为:1 正常运用条件1)骨干坝水位处于死水位和设计洪水位之间的各种水位的稳定渗流期;2)骨干坝水位处于上述范围内经常性的正常降落。

    2 非常运用条件1)骨干坝施工期;2)校核洪水位有可能形成稳定渗流的情况1.0.10 骨干坝的等别划分及设计标准应按表1.0.10确定表1.0.10 骨干坝等别划分及设计标准总库容(×104m3)100~50050~100工程等别四五建筑物等级主要建筑物45次要建筑物55洪水重现期设计30~5020~30校核300~500200~3001.0.11 本规范适用于地震烈度7度(含7度)以下地区的骨干坝设计与施工;设计地震烈度超过7度的地区应进行专门论证1.0.12 骨干坝的设计、施工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分析:以上介绍骨干坝工程的定义和适用条件,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中一般涉及小型坝,如五级或五级以外的标准,较大的骨干坝在现阶段不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投资范围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比较小,在沟道治理方面,淤地坝、塘坝形式较为常见,但从坝体规划设计时,应该考虑小流域综合治理、沟道防洪等重要问题以上为可删减性条文2 工程规划2.2坝系布设原则2.2.1 应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情况,妥善协调好干支沟、上下游的关系,全面规划,统筹安排2.2.2 应立足于对小流域洪水泥沙的长期控制,合理利用水沙资源,发挥坝系滞洪、拦泥、淤地、灌溉和养殖等综合效益。

    2.2.3 应合理布设控制性的骨干坝,并相应配置淤地坝、小水库、塘坝等沟道工程2.2.4 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应相互配合,联合运用,调洪削峰,确保坝系安全和防洪保收2.2.5 应考虑坝路结合,保护沟道泉眼与基流,防治坝地盐碱化2.3 坝系布设内容2.3.2 工程规模:应根据工程在坝系中的作用,考虑防洪、生产、水资源利用等要求,按本规范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合理确定各类工程规模2.3.3 建设顺序:应按照有利于合理利用水沙资源发挥工程效益保证防洪安全的要求确定坝系工程的建设顺序2.3.4 方案优选:坝系工程布设应进行方案比选,经分析论证后,择优确定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中坝系建设主要为土地整理项目区服务,工程建设以小型坝为主,坝系布设原则也应以小型坝(淤地坝、小水库、塘坝等)为主体内容,坝系布设考虑治理沟道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工程建造带来的综合效益以上为推荐性条文2.4 骨干坝布设原则2.4.1 应在现有坝库工程防洪能力安全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坝系运用方式依次确定骨干坝和淤地坝等单项工程的坝址2.4.2 坝轴线应根据坝址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坝型、坝基处理方式、枢纽中各建筑物的布置和施工条件等,经比较确定。

    2.4.3 坝体布设应根据坝址地形、地质条件,结合坝高及施工方法,综合考虑放水工程和溢洪道的布设条件,合理确定2.4.4 坝脚与下游坝的最高洪水位回水末端应保持一定的距离2.4.5 筑坝材料的种类、性质、数量、位置和运输条件应满足坝型选择的要求2.4.6 库区淹没损失要小,对村镇、工矿、干线公路、高压线路的安全影响小2.5 骨干坝布设内容2.5.1 骨干坝坝址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1 坝轴线短、工程量小,宜采用直线2 应有宜于布设放水工程、溢洪道的地形地质条件宜选择岩基或粘土基础3 坝址附近应有较充足的筑坝土、石料等建筑材料4 坝址应避开较大弯道、跌水、泉眼、断层、滑坡体、洞穴等,坝肩不得有冲沟2.5.2 放水工程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1 卧管布设应综合考虑坝址地形条件、运行管护方式和坝体加高要求等因素选择岸坡稳定开挖量少的位置2 涵洞轴线布设应尽量与坝轴线垂直,进口处应设消力池或消力井与卧管连接,涵洞的进口、出口均应伸出坝体以外,涵洞出口水流应采取妥善的消能措施,使消能后的水流与尾水渠或下游沟道衔接3 涵洞宜全部布设在岩基或均匀坚实的原状土基上2.5.3 溢洪道布设应尽量利用开挖量少的有利地形,进口、出口附近的坝坡和岸坡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和足够的稳定性。

    出口应采取妥善的消能措施,并使消能后的水流离开坝脚一定距离分析: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是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内容之一,根据项目的需要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沟道治理、修筑堤坝是其中重要内容,淤地坝、塘坝等小型坝的布设原则和内容与骨干坝的规划相类似,这些条文可直接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同时坝体修筑形成的小水库或塘堰可直接作为水源供项目区农田灌溉和农村居民生活所用3.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 3.2.1标准简介该规划包括3部分内容:(1)规定了为制止沟头前进而采取的沟头防护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技术标准适用于我国北方(西北、东北、华北)高塬区、丘陵区、漫岗区和土石山区等沟壑发育、沟头前进危害严重地区我国其他沟壑发育、沟头前进危害严重地区,也可参照使用2)规定了为制止沟底下切而设置的谷坊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技术标准适用于有沟底下切危害的沟壑治理地区,包括土石山区、丘陵区、高塬区、漫岗区等3)规定了沟道小流域中淤地坝工程的勘测、规划、工程布局、水文计算、各项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工程管理和坝地利用等技术要求适用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黄土区我国其他地区在沟壑治理中,凡是沟中筑坝有拦泥淤地作用的(包括我国南方的拦沙坝)可参照使用。

    3.2.2标准内容摘抄及研究分析3 沟头防护工程基本规定 3.1 沟头防护工程必须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中,与谷坊、淤地坝等沟壑治理措施互相配合,以收到共同控制沟壑发展的效果3.2 修建沟头防护工程的重点位置是:当沟头以上有坡面天然集流槽,暴雨中坡面径流由此集中泄入沟头、引起沟头剧烈前进的地方3.3 沟头防护工程的主要任务:制止坡面暴雨径流由沟头进入沟道或使之有控制地进入沟道,从而制止沟头前进,保护地面不被沟壑割切破坏3.4 当坡面来水不仅集中于沟头,同时在沟边另有多处径流分散进入沟道的,应在修建沟头防护工程的同时,围绕沟边,全面地修建沟边埂,制止坡面径流进入沟道3.5 沟头防护工程的防御标准是10年一遇3~6h最大暴雨根据各地不同降雨情况,分别采取当地最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短历时,高强度暴雨{强制性规定}3.6 当沟头以上集水区面积较大(10hm2以上)时,应布设相应的治坡措施与小型蓄水工程,以减少地表径流汇集沟头分析:沟头防护工程主要适用于我国北方(西北、东北、华北)高塬区、丘陵区、漫岗区和土石山区等沟壑发育、沟头前进危害严重地区,这些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应对这种水土流失的表现形式采取防护措施,防止沟头进一步前进产生沟壑破坏农田或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对沟头防护工程的规定以上述规定为准。

    为直接引用性条文4 沟头防护工程规划 沟头防护工程分蓄水型与排水型两类规划中应根据沟头以上来水量情况和沟头附近的地形、地质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用4.1 蓄水型沟头防护工程当沟头以上坡面来水量不大,沟头防护工程可以全部拦蓄的,采用蓄水型蓄水型又分两种:4.1.1 围埂式在沟头以上3~5m处,围绕沟头修筑土埂,拦蓄上面来水,制止径流进入沟道4.1.2 围埂蓄水池式当沟头以上来水量单靠围埂不能全部拦蓄时,在围埂以上附近低洼处,修建蓄水池,拦蓄部分坡面来水,配合围埂,共同防止径流进入沟道 4.2 排水型沟头防护工程当沟头以上坡面来水量较大,蓄水型防护工程不能完全拦蓄,或由于地形、土质限制,不能采用蓄水型时,应采用排水型沟头防护排水型又分两种:4.2.1 跌水式当沟头陡崖(或陡坡)高差较小时,用浆砌块石修成跌水,下设消能设备,水流通过跌水安全进入沟道4.2.2 悬臂式当沟头陡崖高差较大时,用木制水槽(或陶磁管、混凝土管)悬臂置于土质沟头陡坎之上,将来水挑泄下沟,沟底设消能设施分析:沟头防护采用哪种形式应根据规划区实际情况而定,对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单个项目,蓄水型沟头防护可修建蓄水工程,作为项目区水源之一;排水型沟头防护可与项目区的排灌工程相结合,作为斗农沟的基本走向,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沟道拉弯取直、修建跌水,衬砌沟槽等工程措施修建斗农沟,一方面可解决项目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另一方面可实现项目区的排水或灌溉。

    为推荐性条文9 谷坊工程基本规定 9.1 谷坊工程必须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中,与沟头防护、淤地坝等沟壑治理措施互相配合,以收到共同控制沟壑侵蚀的效果9.2 谷坊工程主要修建在沟底比降较大(5%~10%或更大)、沟底下切剧烈发展的沟段其主要任务是巩固并抬高沟床,制止沟底下切,同时,也稳定沟坡、制止沟岸扩张(沟坡崩塌、滑塌、泻溜等)9.3 谷坊工程在制止沟蚀的同时,应利用沟中水土资源,发展林(果)牧生产和小型水利,做到除害与兴利并举9.4 谷坊工程的防御标准为10~20年一遇3~6h最大暴雨;根据各地降雨情况,分别采用当地最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短历时、高强度暴雨强制性规定)10 谷坊工程规划 10.1 选定谷坊类型根据谷坊的建筑材料,分土谷坊、石谷坊、植物谷坊三类10.2 确定谷坊位置10.2.1 通过沟壑情况调查,选沟底比降大于5%~10%的沟段,系统地布设谷坊群用手水准(或水平仪)测出其比降绘制沟底比降(纵断面)图10.2.2 根据沟底比降图,从下而上初步拟定每座谷坊位置一般高2~5m,下一座谷坊的顶部大致与上一座谷坊基部等高10.2.3 谷坊坝址要求10.2.3.1 “口小肚大”,工程量小,库容大。

    10.2.3.2 沟底和岸坡地形、地质(土质)状况良好,无孔洞或破碎地层,没有不易清除的乱石和杂物10.2.3.3 取用建筑材料(土、石、柳桩等)比较方便10.3 谷坊间距计算下一座谷坊与上一座谷坊之间的水平距离按式(4)计算:L=H/(i-i′)………………………………………………………(4) 式中:L──谷坊间距,m;        H──谷坊底到溢水口底高度,m;        i──原沟床比降,%;        i′──谷坊淤满后的比降,%不同淤积物质,淤满后形成的不冲比降见表1表 1淤积物粗沙(夹石砾)粘 土粘壤土沙土比降,%2.01.00.80.510.4 对不适于修谷坊局部沟段的处理比降特大(15%以上)或其他原因,不能修建谷坊的局部沟段,应在沟底修水平阶、水平沟造林,并在两岸开挖排水沟,保护沟底造林地分析:谷坊工程适用于有沟底下切危害的沟壑地区,谷坊建设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中比较少见,但在沟壑危害严重的项目区,比较适合修建谷坊时应考虑该项工程,谷坊工程的规划应结合规划区的情况选取适合谷坊类型谷坊建设在本规范里规定比较全面,可直接引用16 淤地坝基本规定 16.1 淤地坝的分类根据淤地坝的坝高、库容、淤地面积等特点,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三类。

    16.1.1 小型淤地坝一般坝高5~15m,库容1万~10万m3,淤地面积0.2~2hm2,修在小支沟或较大支沟的中上游,单坝集水面积1km2以下,建筑物一般为土坝与溢洪道或土坝与泄水洞“两大件”,可采用定型设计16.1.2 中型淤地坝一般坝高15~25m,库容10万~50万m3,淤地面积2~7hm2,修在较大支沟下游或主沟上中游,单坝集水面积1~3km2建筑物少数为土坝、溢洪道、泄水洞“三大件”,多数为土坝与溢洪道或土坝与泄水洞“两大件” 16.1.3 大型淤地坝一般坝高25m以上,库容50万~500万m3, 淤地面积7hm2以上,修在主沟的中、下游或较大支沟下游,单坝集水面积3~5km2或更多建筑物一般是“三大件”齐全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中淤地坝可直接采用以上分类方法,但一般只涉及到中小型坝,大型淤地坝规模较大,不适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淤地坝的规划修建不但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淤地种粮,增加规划区耕地面积,这也是实现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增加耕地面积目标的形式之一,因此在适用地区提倡修筑淤地坝工程17.2 坝系规划17.2.1 坝系规划应以完整的小流域为单元,从支沟到主沟,从上游到下游,根据不同沟段的地形和比降,全面系统地布设大、中、小型淤地坝,同时在适当位置,布设小水库和治沟骨干工程。

    总体布局要求如下:17.2.1.1 根据沟道地形,分别布置大、中、小型淤地坝,拦泥淤地,种植生产;要求除地形不利的沟段外,尽可能地将坝布满17.2.1.2 在泉水露头或有其他蓄水条件的沟段,布置少量小水库,存蓄清水,发展灌溉和水产养殖;17.2.1.3 在具控制作用的沟段,布署少量治沟骨干工程,拦蓄暴雨洪水,保护沟中其他坝库安全生产17.2.2 在作出上述坝系平面布置的基础上,应进行实施的具体安排要求如下:17.2.2.1 根据流域内洪水、泥沙情况,选定第一期工程17.2.2.2 要求实施过程中,全流域的淤地坝、小水库、治沟骨干工程三者合理分布,协调发展,保证三者的作用都能充分发挥17.2.2.3 要求新修的淤地坝尽快淤平种地(一般小型3~5年,中型与大型5~10年,少数可达20年);小水库应避免或减轻泥沙淤积,延长使用年限;治沟骨干工程应有较大库容,能真正起到保护其他坝库安全生产的作用17.2.3 根据沟道不同的集水面积,分别布置不同的淤地坝及其实施顺序分析:淤地坝坝系规划应以完整的小流域为单元综合考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面积小于小流域,在项目区内修建淤地坝时要考虑项目区所在小流域地形与水利条件。

    坝系规划要求以上述条文为准22 坝地利用 22.1 坝地防洪保收措施22.1.1 坝系联合运用22.1.1.1 上坝拦洪,下坝种地集水面积小的支毛沟,建坝时,可从下游开始,第一座建成淤平种地,其上游修第二座拦洪,保护第一座安全生产第二座淤平种地时,在其上游再修第三座拦洪,保护第二座22.1.1.2 支沟拦洪,干沟种地如干沟坝已淤平种地,坝区范围内有较大支沟来洪,单靠上游修坝拦洪不能解决,应在此支沟内修坝拦洪,保护干沟坝地安全生产22.1.1.3 在集水面积不大的支毛沟中,当各坝都已淤满时,选其中一坝加高,扩大其库容,成为此沟中的骨干工程,暴雨中,依靠此坝拦蓄沟中大部洪水,保护其他坝地安全生产加高库容淤满后,可改为种地,另选一坝加高成为骨干工程22.1.2 在坝地本身修建防洪设施22.1.2.1在坝地末端附近上游沟中修防洪堤,与坝地一侧的防洪堤连接一起,将坝地包围其中,防止上游洪水进入坝地22.1.2.2在坝地一侧开挖排洪渠(挖出的土方修作防洪堤),下接溢洪道或泄水洞的进口,暴雨中上游来洪量通过排洪渠,从溢洪道或泄水洞排除,不使进入坝地两岸山坡上下来的暴雨径流,一岸由排洪渠排除,一岸可流入坝地淤漫。

    22.1.3种植适应作物22.1.3.1坝地尚未淤地稳定高程,还需继续淤高的,可种植大麦、黑麦等早熟品种的夏收作物,在暴雨洪水到来之前抢收一季庄稼,洪水来时拦洪落淤22.1.3.2坝地已淤到稳定高度时,可种植高粱、玉米等高秆作物,通过前述的防洪设施,暴雨季节坝地上短期(1~2d)积水0.3m以下,不影响庄稼收成22.2坝地防治盐碱化22.2.1淤地坝修建以前和建成以后,对淤地范围内沟底、沟壁有泉水露头的,应在落淤之前就采取措施,将泉水引出(或垒石护住泉眼,在坝地中修成水井),勿使淤在地中,导致盐碱化22.2.2坝地末端紧接上坝趾处,由于上坝渗水导致盐碱化的,应在此位置向下深挖3~5m,兴修蓄水池,降低坝地末端地下水位,勿使盐碱化向坝地其他部分蔓延 22.2.3当盐碱化已蔓延到坝地1/3~1/2面积时,应在坝地上开挖纵横排水沟,长20~30m一条,深2m以上,宽1m左右,其出口与坝地一侧的排洪渠相接(相应地挖深排洪渠),排除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22.2.4 对盐碱化程度较重与不适宜种庄稼的坝地,可改种芦苇,柽柳等有经济价值的耐碱植物对盐碱化又兼下湿、沼泽化的坝地,可种植水稻、莲藕等耐碱水生作物。

    分析:淤地坝建成后形成的闲置土地可通过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措施整理成耕地,可作为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来源之一防止坝地盐碱的措施除了以上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土壤改良措施坝地改良后种植作物可根据规划区种植习惯选取适当的作物3.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 3.3.1标准简介规定了坡耕地上采取保水保土耕作方法的分类、适应条件和具体作法以及坡耕地修梯田的分类与各类梯田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技术适用于全国各地的水蚀地区和水蚀与风蚀交错地区3.3.2标准内容摘抄及研究分析2 基本规定2.1 保水保土耕作法在坡耕地上,结合每年农事耕作,采取各类改变微地形,或增加地面植物被覆,或增加土壤入渗,提高土壤抗蚀性能,以保水保土,减轻土壤侵蚀,提高作物产量的耕作方法2.2 保水保土耕作法的分类2.2.1 第一类,改变微地形的保水保土耕作法,主要有:等高耕作、沟垅种植、掏钵(穴状)种植、抗旱丰产沟、休闲地水平犁沟等2.2.2 第二类,增加地面植物被覆的保水保土耕作法,主要有:草田轮作、间作、套种、带状间作、合理密植、休闲地上种绿肥等2.2.3 第三类,增加土壤入渗、提高土壤抗蚀性能的保水保土耕作法,主要有: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留茬播种等。

    2.3 在实施保水保土耕作法之前,应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坡耕地治理的全面规划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降雨等条件,分别设置各类梯田、保土耕作法和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对25°以下未修梯田的坡耕地,采用保土耕作法进行治理 2.4 采用保土耕作法的同时,在坡耕地内部及其上部外侧,需设置坡面小型蓄排工程,防止外水进入2.5 每一种保土耕作法的具体作法与有关规格尺寸,各有其不同的适应条件;应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形、土质、降雨和农事耕作情况,因地制宜,合理确定5 第三类保水保土耕作法结合农事耕作,采取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增加土壤入渗、提高土壤抗蚀性能、减轻土壤冲刷的作法5.1 深耕深松耕松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入渗能力为原则,一般25~30cm 5.2 增施有机肥要求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提高田间持水能力和土壤抗蚀性能5.3 留茬播种适用于同一地块中两种作物不能套种的坡耕地或缓坡风蚀地分析:介绍了保水保土耕作方法的一般规定,在土地整理工程中的坡地治理工程可合理选用保水保土耕作方法可保水保土,减轻土壤侵蚀,提高作物产量,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实施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单位产出率,因此这种方法可作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中土壤改良的方法之一。

    第三类保水保土耕作法比较适合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其作用主要是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增加土壤入渗、提高土壤抗蚀性能、减轻土壤冲刷8 基本规定8.1 梯田的分类8.1.1 根据地面坡度不同,分陡坡区梯田与缓坡区梯田8.1.2 根据田坎建筑材料不同,分土坎梯田与石坎梯田8.1.3 根据梯田的断面形式不同,分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8.1.4 根据梯田的用途不同,分旱作物梯田、水稻梯田、果园梯田、茶园梯田、橡胶园梯田等8.2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坡耕地治理的全面规划,根据不同条件,分别确定采取梯田、保土耕作法和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对其中确定为梯田区的地段,进行有关梯田的具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施工8.3 当梯田区以上坡面为坡耕地或荒地时,应部署坡面小型蓄排工程,防止地表径流进入梯田区我国南方雨多量大地区,梯田区内也应部署小型蓄排工程,以妥善处理梯田不能容蓄的雨水,保证梯田的安全坡面小型蓄排工程的技术要求按 GB/T 16453.4执行梯田防御暴雨标准,一般采用1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在干旱、半干旱或其他少雨地区,可采用2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根据各地降雨特点,分别采用当地最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短历时、高强度暴雨。

    8.4 梯田类型的选用8.4.1对坡耕地土层深厚,当地劳力充裕的地区,尽可能一次修成水平梯田8.4.2在坡耕地土层较薄,或当地劳力较少的地方,可以先修坡式梯田,经逐年向下方翻土耕作,减缓田面坡度,逐步变成水平梯田8.4.3 在地多人少、劳力缺乏,同时年降雨量较少、耕地坡度在15°~20° 的地方,可以采用隔坡梯田,平台部分种庄稼,斜坡部分种牧草;暴雨中利用斜坡部分地表径流,增加平台部分的土壤水分8.4.4 一般土质丘陵和塬、台地区修土坎梯田,在土石山区或石质山区,坡耕地中夹杂大量石块、石砾的,修梯田时,结合处理地中石块、石砾,就地取材修成石坎梯田8.4.5 丘陵区或山区的坡耕地(坡度一般为15°~25°),按陡坡区梯田进行规划、设计东北黑土漫岗区、西北黄土高原区的塬面,以及零星分布各地河谷川台地上的缓坡耕地(坡度一般在3°以下,少数可达5°~8°),按缓坡梯田进行规划、设计9 规划9.1 陡坡区梯田的规划9.1.1 选土质较好、坡度(相对)较缓、距村较近、交通较便、位置较低、邻近水源的地方修梯田有条件的应考虑小型机械耕作和提水灌溉9.1.2 需有从坡脚到坡顶、从村庄到田间的道路路面一般宽2~3m,比降不超过15%。

    在地面坡度超过15%的地方,道路采用“S”形,盘绕而上,减小路面最大比降9.1.3 田块布设需顺山坡地形,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田块长度尽可能在100~200m,以便利耕作9.1.4 梯田区不能全部拦蓄暴雨径流的地方,应布置相应的排、蓄工程;在山丘上部有地表径流进入梯田区处,应布置截水沟等小型蓄排工程,以保证梯田区安全9.2 缓坡区梯田的规划9.2.1 以道路为骨架划分耕作区,在耕作区内布置宽面(20~30m或更宽)、低坎(1m左右)地埂的梯田,田面长200~400m,便利大型机械耕作和自流灌溉9.2.2 一般情况下耕作区为矩形或正方形,四面或三面通路,路面宽3m左右,路旁与渠道、农田防护林网结合;耕作区道路两端与村、乡、县公路相连9.2.3 对少数地形有波状起伏的,耕作区应顺总的地势呈扇形,区内梯田埂线亦随之略有弧度,不要求一律成直线分析:主要对梯田的分类和类型的选用进行了介绍,规定了梯田建设中的相关内容,制定了各类梯田的规划原则及相关规定,为土地整理项目中梯田建设及利用方式提供参考3.4《封山育林技术规程》 3.4.1标准简介规定了封山(沙)育林的封育对象、类型、方式与年限,以及封山(沙)育林规划设计、封育作业、检查与成效调查和档案管理的原则性、技术性要求。

    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的封山(沙)育林,以及低质、低效有林地和灌木林的封育改造其中育林工程可以作为土地整理项目中造林的参考和依据之一3.4.2标准内容摘抄及研究分析5 封山(沙)育林适用条件5.1 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宜林地、无立木林地和疏林地,均可实施封育:a)有天然下种能力且分布较均匀的针叶母树每公顷30株以上或阔叶母树每公顷60株以上;如同时有针叶母树和阔叶母树,则按针叶母树除以30加上阔叶母树除以60之和,如大于或等于1则符合条件;b)有分布较均匀的针叶树幼苗每公顷900株以上或阔叶树幼苗每公顷600株以上;如同时有针阔幼树或者母树与幼树,则按比例计算确定是否达到标准,计算方式同a)项;c)有分布较均匀的针叶树幼树每公顷600株以上或阔叶树幼树每公顷450株以上,如同时有针阔幼树或者母树与幼树,则按比例计算确定是否达到标准,计算方式同a)项;d)有分布较均匀的萌蘖能力强的乔木根株每公顷600个以上或灌木丛每公顷750(沙区150)个以上;e)有分布较均匀的毛竹每公顷100株以上,大型丛生竹每公顷100丛以上或杂竹覆盖度10%以上;f)除上述条款外,不适于人工造林的高山、陡坡、水土流失严重地段及沙丘、沙地、海岛、沿海泥质滩涂等经封育有望成林(灌)或增加植被盖度的地块;g)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Ⅰ、Ⅱ级树种和省级重点保护树种的地块。

    5.2 有林地和灌木地封育条件5.2.1 郁闭度<0.50低质、低效林地5.2.2 有望培育成乔木林的灌木林地6 封育类型确定6.1 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类型在小班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立地条件,以及母树、幼苗幼树、萌蘖根株等情况、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分为以下5种封育类型:a)乔木型:因人为干扰而形成的疏林地以及乔木适宜生长区域内,达到封育条件且乔木树种的母树、幼树、幼苗、根株占优势的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应封育为乔木型b)乔灌型:其他疏林地,以及在乔木适宜生长区域内,符合封育条件但乔木树种的母树、幼树、幼苗、根株不占优势的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应封育为乔灌型c)灌木型:乔木适宜生长上限,符合封育条件的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应封育为灌木型d)灌草型:立地条件恶劣,如高山、陡坡、岩石裸露、沙地或干旱地区的宜林地段,宜封育为灌草型e)竹林型:符合毛竹、丛生竹或杂竹封育条件的地块6.2 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封育类型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应培育成乔木型分析:介绍了封山(沙)育林的条件、原则、类型、方法为土地整理过程中对林地的治理提供了原则、依据和方法3.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崩岗治理技术》 3.5.1标准简介该标准规定了崩岗治理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技术要求,适用于我国南方风化花岗岩地区有各种形式崩岗危害的地方。

    3.5.2标准内容摘抄及研究分析3 基本规定3.1 针对崩岗的特点与发展规律,采取预防与治理并重的方针,对可能产生崩岗的荒坡,采取预防保护措施;对已产生的崩岗,采取综合治理措施3.2 预防措施3.2.1 对风化花岗岩山坡,严禁挖草根、铲草皮,破坏地面植被;通过封育,尽快恢复地面植被3.2.2 对坡面的天然水路网,应及时兴修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等各类小型蓄排工程,拦蓄、分散地表径流,防止下泄进入崩口,导致崩岗发生和发展3.3 崩岗治理的基本要求3.3.1 将每一个崩口视为一个完整的集水区(小流域),全面系统地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3.3.2 治标与治本结合既要控制崩口下泄的洪水、泥沙对下游农田的危害,又要制止崩岗发展3.3.3 治理与开发结合利用崩口内外的土地和各项治理措施,发展林果生产4 规划4.1 崩岗区治理规划4.1.1 有崩岗问题的风化花岗岩地区,以行政区划(县、乡、村)或自然区划 (中、小流域)为单元,在水土保持综合调查中进行崩岗问题的专项调查,了解规划范围内现有崩口数量、尺寸(长、宽、深)、发展情况、危害情况等4.1.2 在水土保持综合规划中,编制崩岗治理专项规划,对需要治理的崩口,根据危害严重程度,排列治理顺序。

    4.1.3 对可能产生崩岗的风化花岗岩荒坡,应在水土保持综合规划中提出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保护、恢复地面植被和拦蓄、分散地表径流的措施4.2 崩口治理规划4.2.1 崩口上游的集水区,根据不同地类进行全面治理,不使坡面径流进入崩口4.2.2 崩口顶部外沿5m左右,布设截水沟(又称天沟),防止坡面径流进入崩口崩口顶部已到分水岭的,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布设截水沟的,应在其两侧布设“ 品”字形排列的短截水沟4.2.3 崩口内两侧陡坡(崩壁),应削掉不稳定的土体,修成小台阶,种树种草,巩固崩壁4.2.4 崩岗底部根据崩岗的不同形态布设谷坊:条形崩岗,从上到下全面布设土谷坊群,或沿水道节节栽植草墩,拦截洪水泥沙,巩固侵蚀基点;其他类型的崩岗,在崩岗口修建容量较大的谷坊,拦洪蓄水4.2.5 崩岗区下游临近出口处,布设拦沙坝,拦蓄多处崩岗下泄的洪水、泥沙分析:规定和定义了崩岗的内容和处理方式为涉及到这方面的土地整理项目可依据该规范进行治理3.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引水技术》 3.6.1标准简介规定了防治坡面水土流失的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 蓄水池等坡面小型蓄排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技术要求,适用于南方多雨地区。

    北方部分雨量较多、坡面径流较大的土石山区和丘陵区,也可参照使用规定了水土流失地区的水窖(旱井)、涝池以及山丘间泉水利用等路旁、沟底小型蓄引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技术要求规定了水土流失地区在暴雨期间引用坡面、道路、沟壑与河流的洪水、淤漫耕地或荒滩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技术要求适用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南方干旱、半干旱的局部地区也可参照使用3.6.2标准内容摘抄及研究分析2 基本规定 2.1 坡面小型蓄水工程,应与坡耕地治理中的梯田、保水保土耕作等措施、荒地治理中造林育林、种草育草等措施紧密结合,配套实施2.2 在坡耕地治理的规划中,应将坡面小型蓄排工程与梯田、保水保土耕作法等措施统一规划,同步施工,达到出现设计暴雨时能保护梯田区和保土耕作区的安全同时,小型蓄排工程的暴雨径流和建筑物设计,也应考虑梯田和保水保土耕作减少径流泥沙的作用2.3 在荒地治理的规划中,应将坡面小型蓄排工程与造林育林、种草育草统一规划,同步施工,达到出现设计暴雨中保护林草措施的安全同时,小型蓄排工程的暴雨径流和建筑物设计,也应考虑造林育林和种草育草减少径流泥沙的作用2.4 坡面小型蓄排工程还应考虑蓄水利用。

    3 规划 3.1 总体布局在进行坡耕地或荒地治理规划的基础上,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应进行专项总体布局,合理地布设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蓄水池等四项主要建筑物,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3.2 截水沟的布设原则3.2.1 当坡面下部是梯田或林草,上部是坡耕地或荒坡时,应在其交界处布设截水沟3.2.2 当无措施坡面的坡长太大时,应在此坡面增设几道截水沟增设截水沟的间距一般20~30m,应根据地面坡度、土质和暴雨径流情况,通过设计计算具体确定3.2.3 蓄水型截水沟基本上沿等高线布设,排水型截水沟应与等高线取1%~2%的比降3.2.4 当截水沟不水平时,应在沟中每5~10m修一高20~30cm的小土坎,防止冲刷3.2.5 排水型截水沟的排水一端应与坡面排水沟相接,并在连接外作好防冲措施3.3 排水沟的布设原则3.3.1 排水沟一般布设在坡面截水沟的两端或较低一端,用以排除截水沟不能容纳的地表径流排水沟的终端连接蓄水池或天然排水道3.3.2 排水沟在坡面上的比降,根据其排水去处(蓄水池或天然排水道)的位置而定,当排水出口的位置在坡脚时,排水沟大致与坡面等高线正交布设;当排水去处的位置在坡面时,排水沟可基本沿等高线或与等高线斜交布设。

    各种布设都必须作好防冲措施(铺草皮或石方衬砌)3.3.3 梯田区两端的排水沟,一般与坡面等高线正交布设,大致与梯田两端的道路同向一般土质排水沟应分段设置跌水排水沟纵断面可采取与梯田区大断面一致,以每台田面宽为一水平段,以每台田坎高为一跌水,在跌水处做好防冲措施(铺草皮或石方衬砌)3.4 蓄水池与沉沙池的布设原则3.4.1 蓄水池一般布设在坡脚或坡面局部低凹处,与排水沟(或排水型截水沟)的终端相连,以容蓄坡面排水3.4.2 蓄水池的分布与容量,根据坡面径流总量、蓄排关系和修建省工、使用方便等原则,因地制宜具体确定一个坡面的蓄排工程系统可集中布设一个蓄水池,也可分散布设若干蓄水池单池容量从数百立方米到数万立方米不等3.4.3 蓄水池的位置,应根据地形有利、岩性良好(无裂缝暗穴、砂砾层等)、蓄水容量大、工程量小,施工方便等条件具体确定3.4.4 沉沙池一般布设在蓄水池进水口的上游附近排水沟(或排水型截水沟)排出的水量,先进入沉沙池,泥沙沉淀后,再将清水排入池中3.4.5 沉沙池的具体位置,根据当地地形和工程条件确定,可以紧靠蓄水池,也可以与蓄水池保持一定距离分析:对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做了规定给出了截流沟、排水沟、沉沙池、蓄水池的布置原则做了详细规定,可应用于丘陵区土地整理工程中,其原则可直接引用。

    9 基本规定 9.1 路旁、沟底小型蓄引工程的规划布局应纳入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与流域内坡耕地治理、荒地治理,沟壑治理结合进行9.2 在干旱、半干旱的水土流失地区,应将路旁、沟底小型蓄引工程作为解决人畜饮水和抗旱点浇的主要水源,将水窖、涝池、泉水利用三者统一规划,协调实施9.3 在实施规划中,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调查了解流域内的道路网及其汇集地表径流的运行规律根据水土保持试验站的观测资料,分别确定各类道路的径流模数与土壤侵蚀模数(包括多年平均数值和设计频率下一次暴雨中的数值),作为水窖、涝池规划设计的基础数据9.4 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调查流域内居民点的分布情况和山丘间泉水的分布情况(包括坡面泉水与沟中泉水的分布位置和数量),作为山丘间泉水利用规划、设计的依据9.5 水窖、涝池和山丘间泉水利用三项措施的布局,在满足人畜饮水、抗旱点浇和其他需要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特别是通过涝池蓄水,控制水不下沟,减轻沟蚀,更应作为重点任务9.6 路旁、沟底各项小型蓄引工程的设计标准为10~2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量;根据各地不同降雨情况,分别采用不同频率和历时的设计暴雨9.7 有关配套工程9.7.1 作为汇水水源的道路,路面应修成中间高、两侧低的鱼背形,地表径流由路面两侧排水沟引入涝池或水窖,不能在路面中间汇流,以防止冲刷。

    9.7.2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在房顶、窑顶、场院和汇流路面等地方,铺设混凝土或三合土集流场,加大降雨流量分析:属于水源工程的一部分,可作为丘陵区水源的补充,提出了设计标准,在土地整理项目中也涉及到这一方面,收集天然降雨,在取水时可以用来结合地表取水和地下取水共同考虑3.7《堤防工程技术规范》 3.7.1标准简介本规范适用于江河、湖泊新建、加固、扩建3级以上(含3级)土质堤防工程的设计和施工4、5级堤防工程可参照执行主要介绍了堤防工程需要注意和遵守的条件和原则3.7.2标准内容摘抄及研究分析2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2.1堤防工程的级别划分2.1.1堤防工程的级别,根据防护区内各类防护对象的重要性和规模划分为5级,其级别应按表2.1.1的规定分析确定    表2.1.1 堤防工程的级别防护对象项目堤防工程的级别12345城镇重要程度特别重要城市重要城市中等城市一般城镇―――非农业人口(万人)≥150150~5050~20≤20―――乡村防护区耕地面积(万亩)≥500500~300300~100100~30≤30防护区人口(万人)≥250250~150150~5050~20≤20工矿企业主要厂区(车间)特大型大型中型中型小型辅助厂区(车间)生活区--------特大型大型中、小型2.1.2防护区内如有多个不同类别的防护对象,其堤防工程的级别应按防洪要求较高的防护对象确定。

    同一防护区内有三个或三个以上防洪要求相同的城镇、工矿企业时,其堤防工程的级别可提高一等2.1.3表2.1.1未列入的防护对象,其堤防工程的级别可参照该表进行类比分析确定2.2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 2.2.1堤防工程防洪标准的确定,应根据本工程在防洪体系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不同防洪标准可减免的洪灾经济损失(防洪效益)与所需防洪费用的对比分析,并考虑政治、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权衡论证,按表2.2.1规定的范围分析确定特别重要的堤防,其防洪标准经专题论证后报主管部门审批确定表2.2.1 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堤防工程的级别12345防洪标准(重现期,年) ≥100100~5050~3030~2020~102.2.2行、蓄洪区的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应根据江河流域防洪规划的要求专门确定2.2.3堤防上的闸、涵、泵站等建筑物的设计防洪标准,应不低于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并应留有适当的安全裕度2.3安全加高及安全系数2.3.1堤防工程的安全加高,应根据堤防工程的级别,按表2.3.1的规定采用     表2.3.1 堤防工程的安全加高堤防工程的级别 12345安全加高(m)1.00.80.70.60.52.3.2无粘性土,渗流出逸面无反滤层的土堤,防止渗透变形的允许坡降应以土的临界坡降除以1.5~2.0的安全系数确定。

    也可参考表2.3.2选用    表2.3.2 无粘性土允许坡降的经验值项目渗透变形型式流土型过渡型管涌型Cu<3Cu=3~5Cu>5级配连续级配不连续允许坡降0.25~0.350.35~0.500.50~0.800.25~0. 400.15~0.250.10~0.15注:Cu为土的不均匀系数2.3.3土堤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应不小于表2.3.3规定的数值表2.3.3 土堤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运用条件堤防工程的级别12345设计条件1.301.251.201.151.10地震条件1.101.051.00分析:以上是关于堤防工程的一些强制性规定,分别涉及堤防工程的级别、防洪标准、安全加高、抗滑稳定等方面土地整理工程中,堤防建设等级标准相对较低,但可参照该标准执行3堤线及堤型3.1堤线3.1.1堤线应根据防洪规划,并考虑防护区的范围、主要防护对象的要求、土地综合利用以及行政区划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3.1.2选择堤线应遵循下列原则:(1)堤线应力求平顺,各堤段用平缓曲线相连接,不宜采用折线或急弯2)堤防工程一般应修筑在土质较好的、比较稳定的滩岸上,尽可能利用现有堤防和有利地形,沿高地或一侧傍山布置,尽可能避开软弱地基、深水地带、古河道、强透水层地基。

    3)堤线布置宜保留适当宽度的滩地,要与河势流向相适应,并与大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4)一个河段两岸堤防间距或一岸高地与一岸堤防之间的距离,应大致相等,不宜突然放大或缩小(5)堤线应尽量选择在拆迁房屋、工厂等建筑物少的地带,并考虑到建成后便于管理养护、防汛抢险和工程管理单位的综合经营(6)防护区内各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差别较大时,可采用隔堤分别防护3.2堤距3.2.1堤距的确定应根据流域防洪规划分河段进行,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使设计洪水从两堤之间安全通过3.2.2堤距设计应按照堤线选择的原则,根据河道纵横断面、水力要素、河流特性及冲淤变化,分别计算不同堤距的河道设计水面线、设计堤顶高程线、工程量及工程投资;根据不同堤距的堤防技术经济指标,权衡对设计有重大影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确定堤距3.2.3确定堤距时,要考虑现有水文资料系列的局限性、滩区长期的滞洪淤沙作用、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留有适当的余地3.2.4如利用河道上原有堤防、山嘴、矶头、卡口时,其堤距应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分析确定3.3堤型3.3.1根据筑堤材料和填筑型式,可以选择均质土堤或分区填筑的非均质土堤非均质土堤可以分别采用斜墙式、心墙式或混合型式。

    3.3.2堤型选择应根据堤段所在地的特点、堤址地质、筑堤材料、施工条件、工程造价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综合权衡确定3.3.3同一堤线的各堤段,可根据具体条件,分别采用不同堤型在堤型变换处应设置渐变段必须处理好不同堤型堤段的结合部的工程连接分析:堤线、堤距和堤型的选择,在防护工程建设中依照执行3.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风沙治理技术》 3.8.1标准简介该标准规定了风蚀地区风沙治理各项措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技术要求,适用于风蚀地区,土地整理中项目中,防风固沙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其中一些治理措施要依照本规范来执行3.8.2标准内容摘抄及研究分析3治理措施3.1 北方沙化地区南沿,采取沙障固沙、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固沙草带、引水拉沙造田,以及防止风蚀的耕作技术等综合措施3.2 黄泛区古河道沙地,先治理风口,堵住风源,采取翻淤压沙、造林固沙等措施,将沙地改造成果园或农田3.3 东南沿海岸线沙带,沿海岸线选择抗风沙树种,采用客土植树等方法,营造海岸防风林带分析:不同地域可采用的措施不同,土地整理项目中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4 沙障固沙4.1 沙障的设置方法与采用的重点地区4.1.1 沙障是用柴草、活性沙生植物的枝茎或其他材料平铺或直立于风蚀沙丘地面,以增加地面糙度,削弱近地层风速,固定地面沙粒,减缓和制止沙丘流动。

    4.1.2 采用沙障的重点地区,对流动沙丘和半流动沙丘,应首先采用沙障固沙,阻止沙丘流动,再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农田防护林网4.2 沙障的分类4.2.1 根据沙障在地面分布形状划分4.2.1.1 带状沙障沙障在地面呈带状分布,带的走向垂直于主风向4.2.1.2 方格状(或网状)沙障沙障在地面呈方格状(或网状)分布,主要用于风向不稳定,除主风向外,还有较强侧向风的地方采用4.2.2 根据沙障的不同材料划分4.2.2.1 柴草沙障大部由柴草或作物秸杆作成,是铺设沙障的主要材料 4.2.2.2 粘土沙障少数地方沙层较浅;或沙丘附近有碱滩地,用粘土压沙,堆成土埂,作为沙障4.2.2.3 采用卵石或其他材料(如活性沙生植物枝茎)作成沙障4.2.3 根据铺设沙障的柴草与地面的角度划分4.2.3.1 平铺式沙障将作沙障的柴草横卧平铺在地面,上压枝条、沙土或用小木桩固定4.2.3.2 直立式沙障将作沙障的柴草直立,一部分埋压沙中,一部分露出地面分析:主要介绍各类沙障的布置方法及采取的相应的措施,适用范围,农田防沙时可利用执行5 固沙造林固沙造林包括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农田防护林网、沿海岸线防风林带,风口造林,片状固沙造林。

    5.1 固沙造林的规划设计5.1.1 林带规划设计设计内容包括林带走向、宽度、间距、结构、混交类型5.1.1.1 林带走向5.1.1.1.1 防风固沙基干林带,设在农田林网外围的沙丘前沿地带及流沙边缘与农田绿洲交界处,林带走向应垂直于沙丘流动方向5.1.1.1.2 农田防护林网(包括护牧林网),主林带走向应垂直于主风方向,或呈不大于30~45℃的偏角副林带和主林带相垂直;如因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带可以有一定偏角低洼地区可以“林随水走”;平坦地区可以“林随路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无极剑圣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