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鄂尔多斯盆地与沉积相分析报告

文档格式:DOCX| 4 页|大小 13.47KB|积分 20|2022-10-03 发布|文档ID:158074297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鄂尔多斯盆地与沉积相分析报告姓名:周荣班级:资工卓越11201序号:25学号:201207635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北纬34-41°,东经106°-110°之间,横跨甘肃、宁夏、内蒙及陕西等四个 省区盆地南北长约800km,东西宽约400km,面积约32万km2,形似矩形;它南倚秦岭西靠 六盘山、桌子山,北东以黄河为界区内是中国著名的黄土高原所在地,盆地内部海拔多在 1100-1800m之间在长期经受雨水和河流的冲刷和切割的情况下,盆地中形成一个独特的黄土 高原自然地貌景观区鄂尔多斯盆地是中朝断块的一部分,位于其西部,同华北盆地同属于一个构造单元,但其 发育特征却与之有很大的差异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由太古界和下元古界的变质岩层所组成,是一个稳定的古老地块加里东运动在盆地中表现为稳定的升降运动,使盆地接受了蓟县系、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系碳 酸盐岩的沉积上奥陶统一下石炭统期间盆地整体上升遭受剥蚀,此后又再次下沉形成了晚古 生代中石炭统一二叠系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在晚古生代,它经历了短期的上升隆起之后,干 早三叠纪的印支运动又再度下降,到中三叠统,下沉幅度达到最大限度,接受了巨厚的湖沼、三 角洲相建造;到晚三叠世,地壳运动回返,沉积范围逐渐缩小而露出水面,遭受短期强烈的河流 冲蚀和切割,在盆地内形成沟谷纵横的古地貌形态(黄第藩等,1981)。

    在此基础之上,早侏罗统 开始下沉接受河流相沉积,并逐渐充填古沟谷,至中侏罗统形成了范围较大的河湖相延安组三段 地层在侏罗统晚期燕山运动时期,盆地西部下沉、东部上升,表现为不均一的升降运动;白垩 系的沉积中心移向西部;喜山运动时期,整个盆地上升,第三系地层仅数十米厚,地层较薄而 第四系则在盆地内堆积了 l-200m厚的风成黄土,构成了黄土高原的基本面貌鄂尔多斯盆地的发展历史表明:自加里东运动之后,盆地一直处于升、降的振荡运动之中, 表现为各时代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多为连续沉积或假整合接触;盆地内部断裂构造不发育,构造 活动也很微弱鄂尔多斯盆地在太古界和下元古界时已成为一古老的地块,其构造是在此基础上发育起来 的一个以下古生代地层为基底,走向北北西或近南北,并向南西微倾的大型单斜台地此台地在 天池和环县下倾最大,构成天环拗陷其东北侧缓,西南侧陡如按构造性质可将其划分为若千 个构造单元由图可知,在盆地的外围,河套盆地、银川地堑和渭河地堑分别位于北、南和西北 侧;3个断陷盆地受到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影响,接受了 8000m以上的中新生代沉积,其构造活 动较盆内强烈,断裂发育,地震常有发生,与鄂尔多斯盆地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 早太古代至晚太古代这是华北地台基底发育时期,35亿年,整个华北地区尚处在较深的海洋环境,早太古代,因 当时地壳较薄和地幔物质上涌,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活跃造成大量拉斑玄武岩、钙碱质火山岩、 火山碎屑岩等中基性一一中酸性火山岩建造在强烈的造山运动影响下,这些沉积物不断地一次又一次的褶皱隆起增厚,在高热流的作用 下发生了高温变质多期变质和变形作用的叠加,使这些古老的岩石以花岗一一片麻岩穹隆构造 形式出现,并和深成混合花岗岩相伴,晚太古代则是一套绿岩建造,并有科马提岩经过早太古代集宁旋回的火山一一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和晚太古代乌拉山旋回的火山一一沉 积作用、变质作用,终于使几个互不相连的初始陆一一岛链状硅镁质、硅铝质陆块增生、扩大 并焊接成一个整体,奠定了华北地台基底的雏形三. 早元古代这一时期的火山一一沉积作用发生在鄂尔多斯高原以北的现今的乌拉山,大青山和色尔腾山一带, 主要是一套海相的镁铁质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的火山熔岩和正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具典型 的绿岩建造同一时代沉积作用还发生在太古代古陆边缘区,为一套海相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 盐岩建造早元古代末期的色尔腾山运动,导致地壳增厚、固结、克拉通化,构造运动伴随的岩浆活动,使 华北地台基本固结和稳定,华北地台形成,地台范围向西包括阿拉善台隆,向东包括山西台隆, 向北达白云鄂博一带,甚至更远。

    四. 中、晚元古代盖层沉积是指地台的古老结晶基底形成以后,其上沉积了一套比较稳定的正常陆源碎屑建造,火 山活动不发育到为止,鄂尔多斯陆块,由于古生代地层和巨厚的中、也代地层的覆盖,其深 部有无中、晚元古代的盖层沉积,尚不得而知但从贺兰山地区的中晚元古代黄旗口群和王全口 群、渣尔泰山地区的渣尔泰山群、白云鄂博地区的白云鄂博群的展布特点分析,这一时期的盖层 沉积只限于这些地区,故推测鄂尔多斯陆块之下,可能不存在中、晚元古代的沉积五. 古生代本期鄂尔多斯陆块为陆表海沉积环境,海水来自华北海和祁连海本区自早元古代末形成 古陆后,经长期剥蚀,地貌已准平原化,陆壳稳定古生代初期,本区下降成为浅海盆地并接受 沉积早寒武世,相当于华北馒头期的龙王庙期沉积了碎屑岩建造,在东胜一带有东胜隆起(即 乌兰格尔隆起)当时气候干燥、炎热,海水较浅,盐度较高,沉积物形成了紫色砂岩、页岩, 白云岩中常含有石膏和石盐假晶中寒武世,海侵扩大,形成了碳酸盐建造晚寒武世海退,形 成了潮坪相碳酸盐建造本区陆表海的沉积岩相,构成了一完整的海进——海退沉积旋回,系典 型的地台盖层沉积在晚寒武世发生了短暂的海退之后,早奥陶世全区又发生大面积的海侵。

    初期海水较浅,气候炎热,形成蒸发环境;晚期海水较深早奥陶世晚期,华北海和祁连 海在本区沟通早奥陶世马家沟末期发生了中加里东运动第I幕(早期),使鄂尔多斯陆块抬升, 形成海退,造成本区中奥陶统的缺失中奥陶世末期,区内发生了中加里东运动第II幕(晚期), 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造成大面积海退,全区成为剥蚀区,从而使华北地台缺失晚奥陶世、志留 纪、泥盆纪、早石炭世的沉积中石炭世,鄂尔多斯地区经过长期剥蚀后,又有海水侵入,形成 中石炭统本溪组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建造,本溪组底部往往有山西式铁矿和高铝粘土晚石 炭世,区内海水时侵时退,形成了上石炭统海陆交互相的沉积建造早二叠世,鄂尔多斯陆块为 近海平原的沉积环境,发育有平原上的河流、湖泊和沼泽相的含煤沉积建造六. 中、新生代鄂尔多斯地区的早三叠世为气候干燥、炎热,植被不发育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河湖相的红色细碎 屑岩建造,沉积物主要为砂岩、泥岩中三叠世,盆地东缘沉积了红色砾岩、业岩;中部沉积了 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煤层中三叠世末发生了印支运动第II幕,造成中晚三叠世地层间断盆 地北部抬升,晚三叠世地层缺失,而西缘坳陷继续下陷,盆地中心也开始下陷,鄂尔多斯地区开 始全面地进入了典型的内陆盆地发展期。

    晚三叠世,除北部外,其它地区沉积了灰绿色泥岩,局 部夹煤层,盆地边缘区沉积厚度不过百米,盆地中部最大沉积厚度可达300米,而西部桌子山 地区沉积厚度最大可达1800米,可见盆地坳陷中心在西部区晚三叠世区内植物发育,形成了 以延长植物群为代表的区域性植物群落晚三叠世末发生了印支运动第III幕,盆地一度抬升, 造成上三叠统部分地层被剥蚀早、中侏罗世,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套陆相沉积物早侏罗世中晚期,仅在准格尔旗南部沉 积了一套百余米厚的陆相碎屑沉积一一富县组中侏罗世,盆地处于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环境, 植被发育,沉积了一套从西向东逐渐变薄的含煤层砂质沉积物中侏罗世末期发生了燕山运动的第II幕,使中下侏罗世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并使鄂 尔多斯台坳上升成为剥蚀区白垩纪初,鄂尔多斯盆地下降,全区大部分地区接受了早白垩世沉 积,形成了早白垩统沉积地层志丹群(现称伊金霍洛组),早期沉积物为河湖相红色碎屑,晚期 为湖泊相砂泥质,总厚度可达千余米,沉积中心在盆地北部临河一线,为南北向延伸的箕状盆地, 盆地东部已退缩到东胜一带早白垩世中期盆地开始萎缩,沉积的东胜组为红色碎屑沉积建造 早白垩世晚期,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湖水退出,湖地干涸。

    晚白垩世,盆地成为剥蚀区七.新生代古近纪本区主要为河、湖相含石膏红色砂泥质碎屑建造鄂尔多斯盆地是始新世初开始下 降,渐新世盆地西部沉积物分布广泛,主要为一套红色含石膏的沉积建造,新进系不甚发育盆 地东部缺失古近系,仅见有上新统的沉积地层,其岩性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及灰质结 核,底部为厚度不大的底砾岩,厚50-100米,为湖泊相和河流相沉积物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鄂尔多斯南端的萨拉乌苏地区,晚更新世为河湖 相的粉砂、粘土沉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dlmus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