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形成原因及其对英语教育的启示毕业论文
中式英语形成原因及其对英语教育的启示摘 要: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文化和思维差异的角度对中式英语形成原因作进一步的归纳,认为中式英语产生主要原因是已习得的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地道英语掌握不牢固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基于成因的归纳,认为中式英语产生的深层原因主要是中西在思维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并据此提出了从低层次的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创设语言学习环境到高层次的英语思维的培养、注重语言的交流时间等一系列克服中式英语的建议,希望对英语教育能有一些有益的启示关键词:中式英语;成因;启示1. 引言英语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随着中国对外交流不断的深入,掌握好一门标准地道的英语对于开展工作和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正因为语言的可变性和包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的变体还会源源不断的产生,英语也将会有继续发展的空间,这其中也势必融入在泱泱大国——中国所孕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1]这便就有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两种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两者之间虽然有着许多联系但是本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中国英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英语,有利于国际的交流;中式英语却是一种畸形语言现象,对于交流将起到阻碍作用 [2]中式英语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实现,因此我们应该着重避免中式英语这一现象。
在20世纪60年代中式英语的问题开始引起学者们的注意但是刚开始的时候,这个问题是被作为学习者的习惯性错误加以纠正到了20世纪80年代,部分学者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并非表面上那样简单在1984的时候葛传槼先生首次提出了Chinglish这一概念对于中式英语目前学界的普遍看法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 ,把汉语的语言规则运用于英语语言规则之中 ,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文化背景知识的干扰和影响而说出或写出不合乎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语言[3]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中式英语”是世界英语体系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各种新技术被应用进来,进而形成了诸多分支,对语言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中式英语”问题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学术探讨的框架内,而是演化成了一个公众关注的社会性问题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牛津英语词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汇已经达到1000余条,而且近年来中式英语在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比如原先的中式英语“很久不见”(Long time no see),还有“饮茶”(drinktea)等等,现在已经成为了标准英语[4]。
学者们对于中式英语的研究主要包括表现层次、形成原因、克服对策还有对教育的启示上目前对于表现层次的研究普遍集中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5]张喜丰从语言负迁移的角度对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做了一定的论述,表明了中式英语产生的客观性,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6]鲁晓霞则从认知的角度对大学生写作中产生的中式英语的具体表现形式做了阐释[7]而目前对于形成原因的探究主要依据“中介语”、“对比分析”、“错误分析”、以及“语言迁移”等理论,颜研等人则利用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理论对中式英语成因的解释做了有益的阐释[8]对于克服对策以及对教育的启示,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创设有利于外语学习的环境和纠正英汉思维的差异是学好标准英语的重点所在本文试图以探究中式英语的成因作为切入点,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成因作更深一步的讨论和归纳,并据此提出对英语教育特别是大学英语教育的启示和一些有用的建议2. 中式英语成因分析对于中式英语的定性学者们有着各自的看法语言迁移”的概念是 Lado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来的母语和第二语言得差异对第二语言学习所引起的干扰就被称为“负迁移”魏善华等人从语用负迁移的角度认为“中式英语是一种畸形英语,是规范的英语在中国的误用。
[9]而张红芸则认为“中式英语手机上是L·Selinker所提出的过渡语[10]本文认为中式英语应该是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母语即汉语的影响,产生的语言负迁移现象,是一种不规范的英语对于中式英语的特点,周艳从中介语理论的角度认为中式英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产生的必然性,发展的过渡性,存在的顽固性 [11]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地道英语的掌握程度,中西文化的差异以下便从这三个方面展开来说明2.1 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汉语对于英语学习过程的干扰应该来说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种学习者所面临的客观因素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从小我们就生活在汉语的文化土壤中,其中汉语思维是根深蒂固,因此中式英语的产生诚如上面所说的具有其必然性,我们无法阻止这一现象的产生,我们应该想办法来克服它,缩短它的过渡时间,从而早日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下面就从两个方面来论述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2.2.1 文化土壤的缺少应该来说学习地道英语的文化土壤的缺失是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是汉语的教育,受到的是汉语文化的熏陶缺少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学习者就容易套用自己熟悉的汉语习惯来学习英语。
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难免受到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而表达出不规范的中式英语,使得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听了感觉不可理解,从而影响了跨文化的交际单纯学习英语词汇、语法而不学习英语文化,这就好比在建设一个空中楼阁,是华而不实的又或者单纯在课堂,书本上学习英语,而缺乏人与人的交流,这就忽视了语言最根本的作用——沟通因此要想掌握地道英语表达,文化土壤的创设是前提条件2.2.2 汉语思维的干扰文化土壤决定了思维的方式,汉语思维的干扰是文化土壤缺失的具体表现形式语言和思维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因素中式思维和英式思维不同主要体现在:中式思维以整体思维、直觉思维、螺旋思维和主观思维为主要特征;而英语思维以分析思维、抽象思维、直线思维和客观思维为主要特征[12] 汉语思维诱导了诸如“because…so”这样的典型的中式英语的产生关于中式思维的直觉思维、主观思维特征和英式思维的抽象思维、客观思维差异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To be a good teacher a college degree is important . And one must know one’s subject well. ”地道的英语表达应该是“To be a good teacher one must not only have a college degree but know his subject well.”前一个句子出现了两个中心词“a college degree”和“one”的出现 ,减弱了使句子表达“knowing one’s subject well” 的重要性[13]。
可以明显看出后一个句子结构更加的紧凑,这也体现出了中西思维的差异之一还有一个差异在于中式思维重整体思维,而英式思维重分析思维比如“My teacher asked me to meet her at 9:00 Sunday morning.”这是中式英语的表达,把较大的时间单位“Sunday”放在较小的时间单位“morning”前面而正宗的英语表达应该是“My teacher asked me to meet her at 9:00 a.m. on Sunday.”此外尤金·奈达曾指出:“中文和英文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意合和形合在英语和多数印欧语中,从属关系是通过如if , although , because ,when , in order to , so等连词来表示的中式英语的一个特点就是隐形的连接,而正宗的英语表达则强调连接词的作用2.2 地道英语表达的掌握程度地道英语的表达体现出了学习者自身的态度和学习的努力程度这是一个主观的影响因素如果说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客观因素难以改变的话,那地道英语表达的掌握程度则是可以控制和改进的因此学习者应该在这个上面下足功夫这个方面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错误的表达以及不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
2.2.1 错误表达错误表达的类型很多,难以一一列举错误表达主要是因为对于地道英语表达的掌握程度不够,其中主要有词汇错误延伸,词汇用法掌握错误,主语缺失等等下面列举三个典型例子学生经常用错“work”一词,因为“work”一词和汉语“工作”一词在语义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常常把“work”的含义加以延伸,进而取代“job”的含义比如“I have a work as a tutor in my spare time.” [14]这就是词汇错误延伸的一个典型例子另外关于词汇用法掌握错误导致的中式英语的表达的例子如“She married with a very handsome young man.”这里“with”的错用可以归结于母语的迁移,因为在汉语中“和……结婚”中的“和”可以被译成“with”;但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由于没有掌握“marry” 一词的用法而导致的语内错误[15]汉语中一些习惯表达方法比如“吃了没?”等等是缺失了主语但是英语是注重主语句法功能的,缺失主语的前提下往往要增补主语以期表达的准确一个例子“希望你能来参加晚会误:“Hope you can come join the evening party”.正:“We hope that you can come to the evening party.” [16]2.2.2 不当表达不当表达的类型也有许多种。
而表达不当与错误表达不同,它主要是因为原有汉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干扰几种典型的例子有用词不当,重复亢余,否定表达不当,语用失误等等在翻译看报纸,学知识的时候,不少学生受词汇中文意思的影响,机械的进行一一对应,从而导致了中式英语的翻译“watch newspaper”,“learn knowledge”这不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应该改为“read newspaper”,“gain knowledge”Her body is healthy.”就是一个中式英语的表达,属于重复亢余的表达这里的“body”一词应该去掉,不然不符合英语的习惯表达英语有些词在表达否定意义时需要将否定词前移,而汉语当中则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因此否定表达不当也是常见的中式英语之一例如“I think he will not agree with you.”这是典型的汉语表达标准的英文表达应该是“I don not think he will agree with you.” [17]至于语用失误则常常则不为人们所注意,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文化差异,习惯用法所导致的比如“what do you want?”和“what can I do for you?”这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和地道英语表达的对比。
前者中式英语的表达显得不够礼貌,属于不当表达2.3 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式英语的出现,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词义不等同黄色”在汉语中可以指“淫秽”,所以有“黄色书刊”、“黄色录象”的说法,可是在英语中“yellow”这个词在语境中没有淫秽的意义,倒是英语“blue”有这样的内涵,因此黄色电影不可以说“yellow films”可以改为“blue films” [18]汉语和英语词汇排列存在差异一般来说汉语是由远及近从大到小、从重到轻、从普通到特殊、从主观到客观、从整体到个体,而英语恰恰相反受汉语表达的影响,学生在英语表达方面会出现次序的错误[19]I and sister went to see a movie.”就是词汇错误的一个例子以上三个方面的划分并非绝对的,三者之间不是完全孤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通常情况下的中式英语往往不只是属于其中的一个,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式英语现象的复杂性3. 对教育的启示以及应对策略 根据上文对于中式英语成因的归纳和分析,我们应该认识中式英语存在的顽固性,因此要做好打长期仗的思想准备但是同时也要相信这是学习外语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要对学习英语充满信心。
以下便以前人研究的基础为根据,归纳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和对教育的启示3.1增加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20]“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夯实英语基础课程的学习是避免产生中式英语的前提平时要掌握好词汇用法,句型和语法等等,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为纠正中式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很多学生喜欢用英汉词典,因为汉语的解释更加易懂但是应该鼓励学生使用英英词典,这样可以在查单词的同时注意到标准的英文解释,为避免中式英语的产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3.2 创设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英语的学习应当置于具体的“情境”文化语言背景中来进行,比如在平时打电话、商场购物、聚会等等都是学习英语的好环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来进行语言学学习、语音语调学习和语法规则学习才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英语思维习惯这样你就会发现原来生活当中处处有英语,就会培养学习英语的乐趣而学习的最好老师就是兴趣,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学习也就从被动变成主动的学习3.3 注重“英语思维”的培养张可认为“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要从熟练掌握语言知识与技能,重视英汉语言习惯的差异和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等方面入手[21]思维习惯的培养说来容易,可是实际实施起来却非易事平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就应该留心汉语和英语表达上面的差异,注重积累。
文化和思维总是紧密联系的,同时还应该重视英语文化的了解比如平时可以多看英语的原声电影,收听外文的广播还有英文歌曲这样不仅锻炼了听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途径了解了英语文化,对于英语思维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3.4 鼓励广泛的阅读最有效避免母语产生的消极作用的方法,就是模仿外语的表达方式Nutall说过,“提高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说话者生活在一起,还有另一个好办法就是大量的阅读” [22]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第二语言环境的创设是有难度的因此这个时候阅读就成了获得地道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鼓励学生广泛的阅读,而且应该阅读英文原著,这样可以模仿标准英语的表达方式,使得自己的英语表达渐渐接近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中式英语也逐渐消失3.5 加强交流实践长期以来我们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注重的书本上的学习,是语法的学习而忽略了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学习的是“哑巴英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中国,为我们学习英语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语言的目的就是交流,应该多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对提高口语,避免中式英语的产生能起到根本的作用又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好传统的英语角活动,也能收到同样的功效。
参 考 文 献[1] 许文婧.从中式英语、中国英语到标准英语.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第7期第93页.[2] 邹琼.中国式英语及其成因透析.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137页.[3] 颜研,余承法.“中式英语”的认知学阐释.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71页.[4] 同[3]第70页.[5] 汪桂芬.英语篇的连贯性对汉语句子英译的制约.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第31期第79-83页.[6] 张喜丰.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147页.[7] 鲁晓霞.从认知角度看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新西部,2009年第22期第199页.[8] 同[3]第71页.[9] 魏善华,李敦之.语用负迁移与中式英语的产生.外语论坛,2009年第13期第185页.[10] 张红芸.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第151页.[11] 周艳.中式英语研究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广西大学报,2008年第301期第87页.[12] 叶莉.中式思维对中式英语句子的影响.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第84页.[13] 同[12] .[14] 同[2]第138页.[15] 同[14] .[16] 高莉.中式英语与英语语言环境的培养.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第30期第196页.[17] 杨柳.探析中式英语现象及其解决方案.读与写杂志,2009年第6期第49页.[18] 同[7] .[19] 同[17] .[20] 转引自唐志敏.中式英语的主要表现及解决措施.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第2期第116页.[21] 张可.解析中式英语及对中国学生产生的影响.青年科学,2009年第11期第238页.[22] 鲍静.中式英语现象成因理论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176页.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