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什么是新乐府?人们通常依据的是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其收录标准说得明白:一是唐世,二是新歌曲但由于郭茂倩依据了丰富的音乐文献,且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其界定的具体依据,今天我们是无从得知的,这就给后人造成了困扰,比如,哪些作品曾经是唐代的新歌曲?《乐府诗集》收录的新乐府并不完整,究竟应该如何界定、补辑,一直处在争论之中早在1995年葛晓音《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一文,对新乐府应该如何界定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她对“唐世之新歌”予以绝对的认可,据此进一步提出新乐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乐府指从旧题乐府中派生的新题,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形成以“行”“怨”“词”“曲”为主的新题歌诗。
狭义的新乐府指广义的新乐府中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的部分歌诗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歌辞性标题只能是代表了一部分的乐府,有些乐府并不具有典型的歌辞性标题,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绝大部分就不是这类题目,所以若以此衡量恐怕会遗漏一批新乐府辞;有些诗题虽带有“歌”“行”“曲”等标志,但未必就是乐府诗如刘禹锡的《城西行》就不在其乐府卷中因此,此标准仍然有待完善其后,人们纷纷尝试制订更为具体的判定标准人们之所以不断探讨新乐府判定标准,就是因为看到了新乐府蕴含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其中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一代之兴亡经验教训的乐府作品,体现了新乐府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良知,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学价值采用新乐府的形式记录历史、反映现实民生、追求理想政治,也是中国古代士人艺术理想与政治理想的完美结合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新乐府的界定标准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拟定的标准或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都不能完美诠释唐代新乐府,这里就给研究者留下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还有新题乐府的概念新题乐府侧重于表达题目的创新,其实和新乐府是一回事根据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唐人所说的新乐府很丰富,既包括如元(稹)白(居易)新乐府那样揭露现实、批评政治的作品,也包括如娱乐场合演唱的作品。
至于唐后,历代不乏题为新乐府的作品,都属于诗人的拟作了摘编自张煜《新乐府相关问题辨析》)材料二:认为新乐府概念不明而质疑新乐府运动存在的观点,主要源于对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的误解:“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人们在解读时,基本是将“常”通假为“尝”,认为是“未尝被于声”如2017年版中华书局点校整理本的《乐府诗集》,在其“出版说明”中直说新乐府辞是“辞拟乐府而未配乐”;有的学者在引用该文献时,也是径直改为“未尝被于声”,如黄耀堃《音乐与讽刺——新乐府考》等据此理解就导致“唐世之新歌”与“未尝被于声”互相矛盾,导致乐府与诗的边界也不清晰,“其未诏伶人者,远之若曹陆依拟古题之乐府,近之若唐人自撰新题之乐府,皆当归之于诗,不宜与乐府清溷也”(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张煜《新乐府辞研究》指出,“声”与“歌”在文献出现的不同场合有不同含义,郭茂倩对新乐府辞的界定是有其标准的,而“新乐府辞是当时已经入乐演唱的或是清唱的乐府歌辞”2017年,乐府学研究用力最深的吴相洲先生又对这段话重新进行解读,并在《文学遗产》发表《论郭茂倩新乐府含义、范围及入乐问题》,该文认为“‘唐世之新歌’,意为唐代乐府新歌辞,名称来自《乐府新歌》等歌录;‘辞实乐府’,是说其乐府性质确切无疑;‘未常被于声’,意为不经常表演,而非从不表演”。
这就解决了郭茂倩关于新乐府的界定前后“矛盾”的问题从现存文献来看,《乐府诗集》所录新乐府,部分确有入乐的记载如李峤《汾阴行》孟棨《本事诗》所载,云:“天宝末,玄宗尝乘月登勤政楼,命梨园弟子歌数阕有唱李峤诗者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不终曲而起,曰:‘李峤真才子也’”其他如刘禹锡的《泰娘歌》《捣衣曲》等因此,新乐府是以歌辞性质被收录于《乐府诗集》的,这些歌辞虽不常配乐演奏,但仍有被采入乐府机构演唱的机会,从而实现乐府诗的相应功能,实现创作者的心理期待白居易的《新乐府》组诗正反复表达了这种被采诗的愿望摘编自万紫燕《论新乐府的歌辞性质》)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天,如果我们依据郭茂倩对新乐府界定的标准,我们会很难确定哪些是唐代的新歌曲,且乐府与诗的边界也不清晰B. 葛晓音提出的新乐府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存在问题,如果单从歌辞性标题上看,我们无法区分所有的新乐府诗C. 因为郭茂倩制定的新乐府诗的标准无法实施,后人重新拟定标准,纳入了一些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兴亡的乐府作品D. 对“未常被于声”中“常”字理解为通假字“尝”,导致了人们对新乐府概念的怀疑,甚至否定新乐府运动存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乐府诗集》收录的乐府诗不完整,且如何界定、补辑处于争论之中,说明了郭茂倩的分类标准在当代还需要不断完善B. 按照葛晓音对新乐府的分类标准,李峤《汾阴行》应该纳入广义的新乐府诗,属于以“行”为主的新题歌诗C. 材料二列举吴相洲对《乐府诗集》内容重新解读的事例,意在说明郭茂倩对乐府诗的界定前后矛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D. 材料二认为,新乐府作品有的已入乐,有的未入乐,但创作者们还是有被采诗入乐的心理期待3. 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论证新乐府具有歌辞性质观点的一项是( )A.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B. “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任华《寄杜拾遗》)C. “文人乐府,亦有不谐钟吕,直自为诗者矣冯班《钝吟杂录》)D. “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旧唐书·李贺传》)4. 结合材料一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将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归入新乐府的理由答案】1. B 2. C 3. C 4. ①作者白居易是唐代诗人②诗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属于“行”这种新题歌诗③诗歌内容上表现了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
解析】【分析】【导语】两则材料探讨了唐代新乐府的概念与界定标准材料一指出新乐府的定义源于郭茂倩,但由于历史文献限制,定义引起争议葛晓音等学者尝试不同分类,使新乐府有广狭义之分,但标准仍不完善材料二揭示对郭茂倩序言“未常被于声”的解读误解,导致对新乐府运动质疑通过文献再解读,指出新乐府既有演唱记录,也表达诗人入乐理想,突显其历史与文学价值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且乐府与诗的边界也不清晰”错误,根据原文“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新乐府的界定标准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可知,是因为人们对《乐府诗集》内容的解读有争议,并不意味着唐代的新歌曲和乐府与诗的边界完全不清晰C.“标准无法实施”错误,根据原文“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歌辞性标题只能是代表了一部分的乐府……”可知,郭茂倩的标准并没有完全“无法实施”,而是由于音乐文献的缺失导致理解上的争议,标准有待完善D.“导致了人们对新乐府概念的怀疑,甚至否定新乐府运动存在”错,结合材料二原文“认为新乐府概念不明而质疑新乐府运动存在的观点,主要源于对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的误解”可知,不是怀疑新乐府概念,而是说概念不明,后者也不是否定,而是质疑。
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意在说明郭茂倩对乐府诗的界定前后矛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错误,根据原文“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新乐府的界定标准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可知,郭茂倩对乐府新诗的界定标准没有前后矛盾,是人们解读不同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这句诗歌反映了新乐府诗的广泛传播,能够被吟唱,因此支持了新乐府的歌辞性质B.这句话强调了乐府诗被吟诵的传统,也符合歌辞性质C.这句话强调的是有些文人创作的乐府诗未必符合乐律(钟吕指音乐),更多的是独立的诗作,而非与音乐结合的乐府歌辞将新乐府仅仅规于“诗”,认为“不谐钟吕”,否定新乐府的歌辞性质D.这句话表明乐府诗在云韶乐工中被吟诵,因此符合歌辞性质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原文“其收录标准说得明白:一是唐世,二是新歌曲”可知,新乐府的收录标准一是唐代的,二是新的,《琵琶行并序》作者白居易是唐代诗人根据原文“广义的新乐府指从旧题乐府中派生的新题,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形成以“行”“怨”“词”“曲”为主的新题歌诗”可知,“行”属于新题歌诗,白居易在创作《琵琶行并序》时,采用了“行”这种诗体。
继承了古代乐府的叙事传统根据原文“人们之所以不断探讨新乐府判定标准,就是因为看到了新乐府蕴含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其中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一代之兴亡经验教训的乐府作品,体现了新乐府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良知,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学价值”可知,新乐府有记录历史、反映现实民生的作用,追求理想政治,与古代士人的艺术理想和政治理想相结合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通过对歌妓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不幸人生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可见,诗歌内容上表现了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表达了诗人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碑孙犁①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②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③“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
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④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地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⑤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⑦“大娘!”⑧“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⑨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⑩“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⑪“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⑫小菊听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