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看云识天气学案1(无答案) (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任务: 看云识天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重点难点1.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2.认识常见的说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课时2课时课型精读课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导入新课1.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 聆听,思考明确学习目标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1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文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正音、正字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 霎(与“刹”区别) 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 晕(还有一个音) 朦胧 连绵不断(注意加粗字写法) 解释词语: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合作探究拓展迁移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总结反思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内容多、术语多,但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归功于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形态 轻、高、薄云——晴朗看云 低、厚、密云——阴雨风雪识天气光彩 晕 华 虹 霞——晴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云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云的种类繁多,相应的天气现象也多样,但仍能让读者一读就懂,其原因有:一、安排了合理的说明顺序,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文章开门见山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依次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即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结尾点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体现了总——分——总的结构二、充分体现了科学小品平实准确的介绍而又不乏生动形象的描绘的特点,把抽象的事理力求形象化,如把云和天气的关系写成“云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这个比喻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又如,运用大量形象的比喻把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云的形态生动描绘出来,既突出了云的特点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多方引用谚语,突出了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使人兴味倍增由此可见,本文是篇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