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万宁中学地理组 史曼一、课标解读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行为动词“分析”表明本条标准的要求从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掌握规律和理解成因的层面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运动的特点,归纳地球运动的规律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过程中,要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因为两者的叠加才构成地球的运动二、 教材分析本节为第一章第三节,前两节学习了天体、天体系统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知识点,为学习本节作铺垫本节以地球的自转为例,具体说明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以地球的公转为例,说明天体系统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关系为: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三、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中只是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平均状态对这部分知识,学生也许有一点印象学生已具有认识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归纳地球运动的规律的基本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地达到教学目标,体会地球的运动对人类日常活动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读图、画图训练,学生逐渐提升自己的学习技能和培养空间想象力当然,除课堂教学内容外,学生可能还会通过提问等方式,希望知道人类如何观测地球的运动、如何测得地球的半径等,对于这些问题,课堂上可不予拓展,可给一个提示性的交待或课外个别解答四、 教学目标(第1课时)(1) 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读图归纳其速度的变化规律2) 列表比较地球公转特征与自转特征的异同,比较相同纬度、不同海拔的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3) 能准确画出地球自转示意图(侧视、俯视)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将地球自转和公转立体图转换为平面图,以加深对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理解和掌握五、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归纳地球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难点在于认识地球运动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六、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七、 课时1课时八、 教学媒体 教材、地图册、地球仪九、 教学过程导入 古人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形容劳动人民单纯简朴的生活日出和日落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答略)地球自转绕转中心、方向请同学们看我用地球仪来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从侧面看,地球绕着地轴旋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可能有同学说从左至右)。
如果我们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会发现它是逆时针转动;相反,从南极俯视则为顺时针,用四个字概括为北逆南顺现在请同学们将这三幅地球自转的示意图画在练习本上(具体要求画出赤道、地轴(侧视图)、极点和方向等)活动请三位同学分别画出地球自转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南、北极),并予以评价和打分,同时同学们给自己在练习本上画的图打分周期那么,地球自转一周花了多少时间呢?如果我们以某一遥远恒星为参考点,那么地球的自转周期为1恒星日,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即地球自转360°所用的时间);当我们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则自转周期为1太阳日,时间长度为24小时,这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此时地球自转了约360°59´)速度及其变化规律我们知道,运动的天体肯定具有一定的速度根据地球的自转周期,用相关公式分别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地表任意一点的角速度约为15°/h从图1.16中,同学们看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怎么样?(学生答略)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呢?(学生答略)此外,地球表面既有高山,又有平原,还有盆地等,即不同地方有时候海拔不一样,那海拔的高低会不会影响该地方的自转线速度呢?根据线速度的计算公式:v=wr,纬度相同的地方,海拔越高,r越大,v越快。
比如说,现在我们在1号楼的5楼上课,正在开会的老师在1楼的阶梯教室,由于地球自转,和他们相比,我们的自转线速度是大还是小?(说明理由)由此,我们总结出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第三条规律:(3)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地球公转绕转中心、方向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即地球绕地轴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从模拟地球公转的演示中,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运动请同学们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周期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是1恒星年,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由于地球公转导致地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为1回归年,时间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现行的公历就是按回归年的长度制定的轨道、近日点、远日点从地球公转的演示中,同学们看到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地球有时候离太阳比较近,有时候比较远在1月初时,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在7月初时,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速度及其变化规律同时,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也在不断变化图1.17告诉了我们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具体情况,近日点的速度比远日点的大,为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地图册P12,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地球绕日公转,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三个面积相等的区域A(粉红)、B(紫)、C(绿),转过的弧度和弧长大小排列为A>B>C,wA>wB>wC,VA>VB>VC。
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为:沿着地球公转方向,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由大变小,远日点处最小;从远日点到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由小变大,近日点处最大请同学们用我们刚刚学过的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来解答P14读图思考的问题活动请同学上台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予以评价和打分,同时进行小结和归纳随堂练习完成P15页的表格十、 板书设计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周期 恒星日、太阳日 恒星年、回归年轨道 —— 黄道速度及其 除极点外,地表任意一点的W约为15°/h 沿着地球公转方向,变化规律 V由赤道向极点递减;纬度60°处的V约为 近日点 远日点, 赤道的一半;同一纬度,海拔越高,V越大 公转速度逐渐变小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