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考语文历年真题分类之文言文

山东高考文言文阅读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膊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
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节选自《晋书·王戎传》)[注]①虓(xiāo),怒吼②膊(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奇:认为……奇异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 适:往,到C.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 减:不如,比不上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 坐:犯罪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戎尝与阮籍饮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以母忧去职D.不赂者以赂者丧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⑤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先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第II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
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②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③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④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
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注】○1劬(qù):劳苦○2夏:亦作“榎”,木名○3欻(xū):忽然○4劙(lí):割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畜甘脆饵诚 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 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 颐:脸颊【解析】C中的“恶”是疑问词,“哪里”“怎么”从原句看,诚是反问,加强语气,对讷体弱却多樵的惊讶,而且“恶”没有“不”的意思而A中的“饵”在句中是名作动,结合语境可知准确B中“值”是“逢着”“遇到”《聊斋志异•农人》中有“今相值,决杀不宥”D中的“颐”的意思在成语中“大快朵颐”仍在答案:C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家焉 乃实告焉 B、将何作 何复尔 C、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 D、群扶以归 欲劙颈以塞责耶【解析】A前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
后一个“焉”是代词,代这件事B中前一个“何”是“什么”,而后一个“何”是“为什么”C中的两个“而”表示承接D中前一个“以”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后一个“以”表示目的答案:C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A、①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解析】要注意题目中的“全都直接表现”和“兄弟情深”的要求①只表明“诚”的“孝友”④是老师叹“诚”的贤,⑥说的是“讷” 创痛不能眠,且不是直接表现的其余②③⑤合乎要求答案: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B. 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C. 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 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解析】从原文看,“余窃面倩邻妇为者”指自己从家里偷来面然后让邻居做成饼,而B中表述和此不同答案:B第二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答: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答: 答案:⑴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关键点:“无论”(两个单音词)“ 樵”(名作动)“归”(使动))⑵“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关键点:“夫人”“为““何”)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不断改进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归之矣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侍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B.会天疾风 会:适逢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答案】D【解析】过:错误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攻原得卫者假舆马者B. 侍公而食信而见疑C. 为鼓以与百姓为戍洎牧以谗诛D. 敌人旦暮且至击汝若属且为所虏【答案】D均为副词,将要解析】A 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B 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
C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A.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答案】B【解析】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答案】D【解析】“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绝密ê启用前第Ⅱ卷四、(12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分)(2)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3分)(3)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4分)【答案】(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三、(12分,每小题3分) 申甫传 汪琬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常系鼠媐1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遽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己而瘗2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管,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帅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 注 ] 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葬 ③ 窭(jǜ):贫穷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人濒行 濒:临近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C.遽薄京师 薄:逼近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参考答案】D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参考答案】B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A.①②⑥ B.①③⑤C.②④⑤ D.③④⑥【参考答案】B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
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参考答案】C 第Ⅱ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参考答案】(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3)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 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 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未之以忠信,远者未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A.①③⑤ B.①④⑥C.②③⑤ D.②④⑤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 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