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历史人物 1
陈武帝陈霸先 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503-559)陈霸先(公元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曾帮助王僧辩平定侯景之乱;败北齐,夺梁政权,建立陈朝;于太平二年(557年)废梁敬帝,自立为帝,是为陈武帝陈霸先在位期间又平王僧辩余部、平萧勃、平王琳559年,陈霸先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万安陵陆令萱陆令萱(504年-576年),别名大姬、郡君,北齐女官,鲜卑族人高纬昏懦荒淫,奸臣弄权,作为高纬的乳母,陆令萱操纵国柄整整八年,使北齐朝中奸邪之臣都聚集在她的手下,祸国殃民,最终使北齐走向灭亡公元576年,北周大举进攻北齐,齐军节节溃败,陆令萱-拔剑自刎,时年72岁北齐齐安帝高纬 北齐第五位皇帝 (556~577)高纬(556年-577年),别名高仁纲、齐敬宗、齐安帝,北齐第五位皇帝,也是一位-之君高纬在位期间佞幸小人,残害忠良,朝纲紊乱、民力凋尽、徭役繁重、国力空殚;但国难当头高纬却纵情声色,禅位长子自称太上皇周武帝借口高纬父子想和北齐残余乱党谋叛,把高纬、高恒等全部杀死齐文宣帝高洋 北齐政权的开国皇帝 (529~559)高洋(529年-559年),别名高子进、晋阳乐,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的开国皇帝。
公元550年,高洋迫东魏孝静帝禅位,登基称帝,年号天保,国号齐;在位初期建立北齐,征伐四方;大破柔然、契丹、高句丽等北方民族;治宏中原,使北齐国力居于最强;厉行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北齐律;但后期暴虐无道,好酒成性高洋于天保十年(559)十月暴亡,时年31岁,葬于武宁陵,庙号显祖,谥文宣北齐孝昭帝高演 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三位皇帝 (535~561)孝昭帝高演(535年-561年11月23日),字延安,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三位皇帝,是神武帝高欢第六子高演继位后,文治武功兼盛,颇留心于政事,积极寻求及任用贤能为朝廷效力,政治清明皇建二年(561年),十一月,高演诏令长广王高湛继承皇位,溘然长逝,终年27岁,葬于文靖陵,谥号“孝昭皇帝”,庙号肃宗祖冲之 (429~500)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市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陈文帝陈蒨 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 (552~566)陈文帝陈蒨(522—566年),又名昙蒨、荃菺,字子华,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 ,陈宣帝陈顼长兄,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559年―566年在位 早年深受叔父陈霸先的赏识与栽培,更令其总理军政太平二年(557年),封为临川郡王永定三年(559年8月17日),陈霸先去世,陈蒨即位,是为陈文帝天康元年(566年)去世,时年四十五岁,谥号文皇帝,庙号世祖,葬于永宁陵王僧辩 十七史百将传 (?~555)王僧辩(?—555年10月26日),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僧辩初为湘东王萧绎中兵参军,后任平南将军、左卫将军、骠骑大将军、尚书令等职他智勇兼备,所经战阵,多获胜利梁大宝二年 (551),萧绎以他为大都督,领军讨伐兴兵作乱的原东魏大将侯景,获胜王僧辩因功任征东将军、江州刺史承圣元年 (552),他与东扬州刺史陈霸先会师,水陆并进,攻破石头城(今南京城西),大败侯景四年,在北齐的威逼利诱下,迎立北齐扶植的梁贞阳侯萧渊明为帝,遭陈霸先反对,被其缢杀北周文帝宇文泰 北周皇帝 (505~556)宇文泰 (505~556) 北周的实际创建者。
小字黑獭(一作黑泰)其先出于匈奴,自后燕归魏,徙居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泰子宇文觉称帝后,追尊为太祖,谥文帝北魏末年六镇起义中,宇文泰参加鲜于修礼和葛荣的起义军尔朱荣镇压葛荣后,宇文泰随例迁晋阳,隶尔朱荣部将贺拔岳麾下永安三年(530)尔朱天光、贺拔岳入关中镇压万俟丑奴起义,宇文泰从贺拔岳平定关陇尔朱氏失败后,高欢命贺拔岳为关西大行台,宇文泰是他的有力辅佐永熙三年(534)党于高欢的侯莫陈悦在平凉(今属甘肃平凉西南)杀死贺拔岳,宇文泰继统其军众,击败侯莫陈悦,东进据长安魏孝武帝与高欢不睦,入关就宇文泰, 任命其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次年, 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文帝),改元大统,是为西魏,政权实际掌握在宇文泰手中宇文泰善于谋略和指挥在军事上主要依靠来自北镇尤其是武川的镇人,他们以后又成为西魏、北周政治上的支柱宇文泰与东魏多次作战,互有胜负大统三年(537)春,东魏攻潼关,宇文泰率精锐出潼关左面的小关,攻其不备,大败东魏军,东魏大将窦泰自杀秋间,东魏十万人进至沙苑(今陕西大荔南),宇文泰以不满万人的弱势兵力,乘东魏军轻敌不为行列,亲自鸣鼓奋战,获得大胜,俘虏七万人西魏军曾两次进到洛阳。
九年邙山之战,宇文泰率军黑夜登山进击,高欢仅而获免次日再战,宇文泰军不利退还西魏财力兵力都不如东魏,军事上以守势为主,如玉壁城(今山西稷山西南)曾多次抵抗东魏来攻西魏的东境,大体与东魏以黄河为界北齐废帝高殷 朝时期北齐第二任皇帝 (545~561)高殷(545年-561年),字正道,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二任皇帝,文宣帝高洋长子,年号乾明为了防止篡位之事发生,高洋临死前诏令尚书令杨愔、黄门侍郎郑子默等人辅佐高殷560年八月初三,太皇太后下令废高殷为济南王,高演即位为帝561年,孝昭帝高演密令高归彦去将高殷杀害,时年十七岁,葬于武宁,谥号闵悼王,庙号恭宗北周武帝宇文邕 北周皇帝 (543~578)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字祢罗突,鲜卑族,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代表作有《象经》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宇文护立17岁的宇文邕为帝;宇文邕在位期间诛杀权臣宇文护,灭北齐;整顿吏治,改革图强;发明北周象戏等宣政元年(578年),宇文邕在亲征突厥的途中病倒,在回到洛阳当天就病逝了,时年三十六岁,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孝陵任昉 竟陵八友 (460~508)任昉(460-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寿光市)人 。
南朝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幼而聪敏,早称神悟初为奉朝请,举兖州秀才,拜太学博士永明初,卫将军王俭引为丹阳主簿梁武帝践阼,历黄门侍郎、吏部郎中,除御史中丞,转秘书监,出为义兴太守为政清省,吏民便之梁武帝天监七年(408年),卒于官,年四十九岁追赠太常,谥号为敬谢灵运 南北朝时期诗人、山水诗奠基者 (385~433)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人称谢客,世称谢灵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也是一位旅行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上虞区谢塘镇)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瑍之子,生母刘氏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谢灵运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刘宋时代,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代表作有《山居赋》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陈宣帝陈顼 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位皇帝 (530~582)陈顼(530年—582年),字绍世,小字师利,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次子 ,陈文帝陈蒨之弟,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位皇帝,569年—582年在位永定元年(557年),袭封始兴郡王。
天康元年(566年),其兄陈文帝去世,陈文帝之子陈伯宗即位,陈顼成为辅佐大臣光大二年(568年),陈顼废陈伯宗,自立为帝,改年号为太建太建十四年(582年),陈顼去世,终年五十三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高宗,葬于显宁陵齐高帝萧道成 南北朝时期南齐开国皇帝 (427~482)萧道成(427年-482年),别名绍伯、斗将,西汉丞相萧何二十四世孙祖籍东海郡兰陵县(今属山东省兰陵县),南北朝时期南齐开国皇帝,479年—482年在位少年时拜名士雷次宗学习儒家文化公元443年(元嘉二十年),萧道成开始了军旅生涯;公元479年,萧道成在建康南郊登基称帝,国号齐,改元建元,史称南齐公元482年,萧道成重病在临光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泰安陵谢方明 (380~426) 谢方明(380—426),陈郡阳夏人,东晋官员,家在会稽,谢方明病归,除黄门侍郎,不就著作佐郎,担任司徒王谧府主簿、从事中郎、左将军刘道怜长史、中军将军长史、晋陵太守、骠骑将军长史、南郡相、宋台尚书吏部郎、侍中、丹阳尹、会稽太守元嘉三年,死于任,年四十七颜之推 (529~595)颜之推(529—595年),字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北齐文学家出身于官僚世家,学有家传其父颜协、兄颜之仪并为知名文学家,有诗文传世所著《颜氏家训》一书,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齐书》本传所载《观我生赋》,亦为赋作名篇颜之推少遭丧乱,苦辛备至19岁时,仕梁湘东王府,为右常侍,以军功加镇西墨曹参军同年,发生侯景之乱坐镇荆州的湘东王萧绎残忍、自私,京都被侯景攻陷,他坐观待变,企图在侯景杀掉其父梁武帝、兄萧纲之后,谋夺帝位后迫于舆论,派出年仅15岁的儿子萧方诸以中抚军衔,领郢州刺史,率1万人出镇郢州,对京都建康表示声援颜之推被任命为中抚军府外兵参军,掌书记侯景攻陷郢州,与萧方诸同时被俘,依例当处死,为侯景行台郎中王则所救,获免从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至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颜之推在建康度过了3年的囚虏生活元帝即位,颜之推至江陵,被任命为散骑侍郎、奏事舍人,倍受信用承圣三年(554年),颜之推25岁时,西魏大举入侵,攻占梁都江陵,元帝被杀,颜氏一家便成为西魏的俘虏,被驱入关中在听说梁元帝之子萧方智在建康称帝,他便冒死率妻子逃离长安,企图转道北齐重返故国途中又听说梁将陈霜先已代梁自立,谋返故国无望,滞留于北齐在北齐,颜之推受到齐文宣帝高洋的礼遇,即除奉朝请,引于内馆,侍从左右,而之推抱-之痛,只是残喘苟生而已。
后待诏文林馆,除司徒隶事参军,迁通直散骑常侍,领中书舍人,恩宠有加出为平原太守,逢北齐败亡,又再次沦为-之人失国丧家,辗转流离,事梁梁灭,事齐齐亡,如焚林铩翮之鸟,夺水暴鳞之鱼,痛定思痛,写了《观我生赋》,倾诉自己的苦难经历及屈仕北朝、有国难奔的痛苦心情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赋中不少可瑕庇之处,如对自身某些错误的辩解,以及宣扬“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思想等,但赋中自始至终洋溢着身世故国之情,极为凄恻动人北周宣帝宇文赟 北周第四位皇帝 (559~580)北周宣帝宇文赟(559年-580年),别名宇文乾伯,鲜卑族人,南北朝时期北周第四位皇帝,周武帝宇文邕长子宇文赟即位之后,沉湎酒色,最后甚至五位皇后并立,大肆装饰宫殿,且滥施刑罚,北周国势日渐衰落大成元年(579年),宇文贇下诏传位于长子宇文衍,大象二年在天德殿病逝,时年二十二岁,谥号宣皇帝,庙号元宗,葬于定陵宋武帝刘裕 南朝刘宋开国皇帝 (363~422)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别名刘德舆、刘下邳、奇奴、寄奴,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统一南方,北伐中原,改革弊政;后因功高震主,篡晋自立,建立南朝宋政权刘裕先后消灭刘毅、孙恩、卢循、桓楚、谯蜀、司马休之等0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永初三年(422年),刘裕患病,于五月癸亥日(6月26日)去世,享年六十岁,庙号高祖,谥为武皇帝,葬在初宁陵陈后主陈叔宝 中国古代十大昏君,南朝陈皇帝 (553~604)陈后主陈叔宝(553年-604年),字元秀,是南北朝时期陈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深居高阁,整日花天酒地,制作艳词,著有《玉树后庭花》;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至国家、百姓于不顾祯明三年(589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被俘;陈叔宝投降隋朝的16年后(604年),在洛阳城病死,终年52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号炀,葬于北邙山陈废帝陈伯宗 南朝陈皇帝 (554~570)陈废帝陈伯宗(554年—570年),字奉业,小字药王,陈文帝陈蒨的嫡长子 ,母安德皇后沈妙容,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三位皇帝,566年-568年在位永定三年(559年),被立为皇太子天康元年(566年),陈文帝去世,皇太子陈伯宗即位陈伯宗年少即位,其叔父陈顼专擅朝政,光大二年(568年)以皇太后名义下令废陈伯宗为临海郡王太建元年(569年),陈伯宗去世,年仅十九岁,葬于陈废帝陵(临海王墓)鲍照 元嘉三大家 (415~470)鲍照(约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汉族,东海(今属江苏)人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鲍照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智顗 (538~597)智顗俗姓:陈生卒:538—597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简评:天台宗开山祖师生平简介智顗,俗姓陈,字德安,常被尊称为智者大师,也被后人奉为“东土释迦”刘勰介绍: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齐和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萧秀 (475~518)萧秀(475-518),南朝梁宗室、文学家字彦达,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为人清心寡欲,别无它好,惟嗜典籍,精意求学,搜集经记,收藏颇富,曾聘请刘孝标等学者一起编撰大型类书《寿光书苑》和《类苑》,书末完稿,便流行于世。
有《安成王集》三十卷,佚张正见 (527~575)张正见(527—575年?),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诗文兼擅,而以五言诗开启唐律,使其成为南朝陈的一位重要诗人和士开介绍:和士开(524年-571年),字彦通,年幼就聪明伶俐,反应机敏和士开最初投靠高湛,深得高湛宠幸,北齐朝政的腐败是他施展拳脚的好机会高湛死后,胡太后和和士开的关系正式公开化,许多大臣不满琅琊王高俨敢作敢为,派心腹杀死了和士开颜延之 元嘉三大家 (384~456)颜延之(384—456年),字延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南朝宋文坛领袖人物、著名诗人北齐武成帝高湛 北齐第四任皇帝 (537~5691)武成帝高湛(537年-569年1月13日),别名步落稽,北齐第四任皇帝,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子,年号太宁、河清皇建二年(561年),高演患重病,决定传位于弟高湛天统四年十二月初十(569年1月13日),武成帝在邺宫(位于今河北临漳邺南城遗址内)乾寿堂去世,时年三十二岁,谥号武成皇帝,庙号世祖,葬于永平陵萧伟 (476~533)萧伟(476-533年),字文达,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常州)南朝梁太祖萧顺之第八子,母为陈太妃。
清警好学,起家晋安镇北法曹行参军府,迁骠骑将军,镇守襄阳天监元年(502年),梁武帝即位,加散骑常侍,封建安郡王,改封南平郡王,迁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太子太傅,迁中书令、大司马中大通五年薨,时年五十八,赠侍中、太宰,谥曰元襄萧琛 竟陵八友 (478~529)萧琛(478―529),一作萧璨,字彦瑜,兰陵人,南朝梁学者、-萧琛生于宋顺帝升明二年(478年),卒于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年),年五十二岁文艺辞典续编作生于升明二年,卒于中大同二年,年亦五十二岁北齐神武帝高欢 (496~547)北齐神武帝高欢(496年-547年),鲜卑名贺六浑,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景县南)北朝东魏权臣因祖犯法,遂移居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北,一说内蒙古固阳),成为鲜卑化汉人他曾参加杜洛周起义军,继归葛荣,为亲信都督后判降尔朱荣,并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任第三镇酋长、晋州刺史他竭力调和汉胡关系,依靠鲜卑族和汉族高门,扩充政治实力普泰二年(532),一举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逼走北魏孝武帝,另立孝静帝并挟其迁都邺城高欢专擅东魏朝政16年其子高洋取代建立北齐,追高欢为献武皇帝。
李崇 (454~525)李崇 (公元454年~525年) 字继常,北魏顿丘人袭爵陈留公后为北魏高祖、世宗、肃宗三朝元老,历治八州,五拜都督将军,政绩显赫,战功卓著,堪称一代名臣宇文宪 十七史百将传 (544~578)宇文宪(544年-578年),字毗贺突,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子初封涪城县公,后晋封安城郡公孝闵帝即位,授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明帝即位,授任大将军武成初年,任益州总管兼益、宁、巴、泸等二十四州诸军事及益州刺史,晋封齐国公,食邑一万户 十六岁时,镇服蜀地,安抚治理井井有条,诉讼集于一身而不见疲倦蜀人感激他共同立碑,称颂其功德保定年间,征召回京,任雍州牧其后多次击败北齐军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亡北齐,宇文宪发挥了很大作用 宇文宪善计谋,多策略,尤擅安抚驾驭部属,知人善任,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部众对他心悦诚服,都愿为他效力灭亡北齐后,宇文宪自感威名越来越大,就暗自考虑隐退武帝死后,宣帝即位,宣帝认为宇文宪辈分高而名望大,对他十分忌恨害怕,不久将其杀害,时年三十五岁徐昭佩 (?~549)徐昭佩(?-549年),徐妃,梁元帝萧绎的正妻,生儿子萧方等和女儿萧含贞。
徐昭佩没有姿容,不被礼遇,萧绎每过二三年才进她的房间一次;又与和尚智远道人等人私通,萧绎更加厌恶太清三年,萧方等去世,萧绎逼令徐昭佩自杀;徐昭佩投井而死,萧绎把尸体还给徐家,说是出妻潘玉儿 (?~501)潘玉儿(?-公元501年),别名潘玉奴,本名俞尼子,是东昏侯萧宝卷的贵妃潘玉儿后来为萧宝卷生下一个女儿,但出生一百天就夭折了潘玉儿放纵恣肆,威风横行远近后,萧衍本想纳潘玉儿为妃,但被王茂劝阻,后因潘玉儿因-不甘受辱被军官求娶,被梁武帝萧衍勒令勒死在狱中王僧孺 (465~522)王僧孺(465—522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梁文学家、书法家,兼善谱牒之学梁武帝萧衍 南梁第一任创业皇帝 (464~549)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年),南北朝时期西梁王朝的第一任创业皇帝字叔达,小字练儿汉相国萧何的25世孙,寄籍于南兰陵(今江苏省常熟市)中都里,生于秣陵县(今江苏省南京市)同夏里三桥宅父萧顺之,字文纬,为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追随萧道成南征北战,协助创建帝业有功,深得萧道成器重封为临湘县侯,历任侍中、卫尉、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伊、赠镇北将军齐武帝萧赜继位后,因其功高威重,深怀惮忌,故不委以重任实权。
当齐末君主昏虐、众叛亲离之际,萧衍起兵襄阳,先后废杀东昏侯萧宝卷、和帝萧宝融,取而代之公元502年4月,受禅称帝,定国号为“梁”,年号“天监”,建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在位48年,是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宋少帝刘义符 南朝宋皇帝 (406~424)宋少帝刘义符(406年-424年),南朝宋第二位皇帝小字车兵,宋武帝刘裕长子,永初三年(422年)即位,次年改年号“景平”(自423年开始)早年经历宋少帝刘义符,小字车兵,是宋武帝刘裕长子,母张夫人义熙二年(406年),生于京口时宋武帝已年过不惑之年,还没有儿子,而刘义符的出生,让宋武帝大为高兴义熙十二年(416年),刘义符十岁时,拜为豫章公世子史书记载,刘义苻力气绝人,善于骑射,精通音律宋公国建立后,拜为宋世子元熙元年(419年),进为宋太子立为太子420年,宋武帝刘裕受禅称帝后,立为皇太子 刘义符为太子时,即好狎呢群小,在他父亲刘裕生病时,无人管束,更好游狎经常座龙舟移师天渊池,水上玩乐,笙歌妙舞,管弦悠扬,直到月落参横,疲劳袭身,才在龙舟上过夜当刘裕病重不起临终托孤时,谢晦与护军将军檀道济、司空徐羡之、仆射傅亮等人一起,受命辅佐少帝刘义符。
这种顾命之重,是人臣的最大殊荣,人主的最大信任,谢晦等地位在当时政局中的重要地位于此可见一斑不过刘裕对这些心腹大将的信任还是有所保留的,曾私下对刘义符叮咛过另一番话“檀道济虽有武略,而无大志,徐、傅二人也无异心登基为帝永初三年五月癸亥日(422年6月26日),宋武帝去世,同日皇太子刘义符即皇帝位,时年17岁,下令大赦次年改年号为景平 尊皇太后萧文寿为太皇太后 ;封太子妃司马茂英为皇后司马茂英是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女儿海盐公主 同年六月壬申日,以尚书仆射傅亮为中书监、尚书令,与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共同辅政 刘义符在位时居丧无礼,又好为游狎之事青春少年,童心未泯,但知玩耍嬉戏,什么父丧,什么军国大事,更不放在心上群臣谏言,一概不听魏兵犯境,作战失利,将军自劾,国人惊惶,他也不管,真个是无忧无虑,得快乐时且快乐,不作杞人去忧天公元424年6月,文武将官徐羡之、檀道济等人带兵杀入,将酣睡中的刘义符带到岸上,收取了他的印玺,以太后的名义废其为营阳王不久被杀,时年仅十九岁徐羡之又派人杀刘义真于新安,后立刘裕三子刘义隆为帝托孤之谜刘裕逝世后,谢晦、徐羡之、傅亮三人受顾命之重,忠心耿耿辅佐宋少帝刘义符,然而刘义符的所作所为,却很快让他们失望了。
这个少年皇帝虽不乏聪明,有力气,善骑射,通晓音乐,但自幼娇养失教,登基后整日与宫人游戏无度,沉溺于声色犬马,不理国政,加上年来又与北魏开战,外患当头,三人深恐有负先帝托付之恩,便与南兖州刺史檀道济、江州刺史王弘一起商议,决计将刘义符废掉,另立新君景平二年(424年)5月的一天,天气十分酷热,于是少帝刘义符到宫中华林园(今南京鸡鸣寺一带)避暑当时,少帝刘义符在皇家华林园造了一排商店,自己小衣巾,短打扮,就是“汗衫短裤”,亲自买入卖出,讨价还价又跟左右佞臣一起,划船取乐,尽兴玩乐了一天傍晚时分,又乘坐龙舟来到天渊池开心,笙歌妙舞,管弦悠扬,好不惬意,直到月落参横,又去吃了宵夜,喝了不少酒,实在抗不住了,才在龙舟上睡觉次日凌晨,文武将官檀道济引兵开路,徐羡之等随后继进,从云龙门入宫刑安泰等已先行说服了皇家禁卫军,所以没有人出来阻挡刘义符还没有起床,军士已经闯入,杀掉刘义符的两个侍从,砍伤刘义符的手指,将刘义符扶持出东阁,收缴了皇帝的玉玺和绶带文武百官向他叩拜辞行,由军士将刘义符送回到他的故居太子宫侍中程道惠劝徐羡之等人拥立皇弟、南豫州刺史刘义恭但是,徐羡之等却认为宜都王刘义隆一向有很高的声望,又多有祥瑞之兆出现,于是,就宣称奉皇太后张氏之命,列举刘义符过失罪恶,废为营阳王,而由宜都王刘义隆(刘裕三子)继承皇帝之位(据《中国历史记事》:“宋少帝游戏无度,执政徐羡之等召檀道济进京,废杀少帝及庐陵王刘义真,迎立宜都王刘义隆于江陵,是为文帝。
赦免死罪以下人犯又声称奉皇太后之命,收回皇帝印信,贬皇后司马茂英为营阳王妃,将刘义符送到吴郡(今江苏苏州),由檀道济入宫守卫朝堂刘义符抵达吴郡后,被软禁在金昌亭人物结局徐羡之等派中书舍人刑安泰,前去刺杀刘义符谁知刘义符颇有勇力(据史书上记载,刘义符有膂力,善骑射,解音律)立起格斗,且战且走,竟得突围出奔,逃出昌门,追兵用门闩捶击,刘义符受伤倒地,邢安泰赶上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年仅19岁徐羡之等又派人杀死了流放在新安的庐陵王刘义真就这样,少帝刘义符只因一个“玩”字,玩掉了皇位、玩掉了江山,还玩掉了自己的性命在杀了刘义符、刘义真后,傅亮等又率百官前往江陵,奉迎宜都王刘义隆回京践位,是为宋文帝宋文帝刘义隆是个有主见有决断的人,他虽然借助谢晦等人之力登上宝座,但内心深处却并不感激这些功臣宿将因为对于金銮宝殿,他完全无法容忍别人染指掺和他皇室的家事,绝对不能允许像东晋桓温那样的权臣把持朝政,操纵废立嘉三年(426年),他大开杀戒,先是杀了徐羡之、傅亮和谢晦留在京城做人质的长子谢世休,接着又下诏历数谢晦罪状,亲率大军沿江西上讨伐谢晦谢晦无可奈何,只得起兵抵抗,开始时曾打了几个胜仗,可不久宋文帝改变战略,推行分而治之之策,对参与废立的名将檀道济网开一面,命其戴罪立功,率军讨伐谢晦。
这下谢晦可挡不住了,因为就军事才能而言,檀道济比他要高一个档次几仗下来,谢晦全军溃败,他自己在逃亡途中为官军所擒,被押回京城建康,弑君谋反,旧账新罪一并统算,结果当然只有一个,押赴法场开刀问斩至此,宋少帝刘义符时代彻底结束,宋文宗刘义隆专总朝权,势倾天下被杀之谜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刘裕逝世后,谢晦、徐羡之、傅亮三人受顾命托孤之重,丝毫不将国家事务放在心上谢晦等人曾追随刘裕东征西战,深知艰难创业之不易,加上又与北魏开战,便睡在龙舟上次日凌晨,南兖州刺史檀道济引兵开路,徐羡之等随后继进,从云龙门入宫徐羡之的部下中书舍人刑安泰等已先行说服了皇家禁卫军邢安泰赶上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年仅18岁,刚刚做了一年皇帝,就这样永远地退出政治和人生的舞台冉闵 中国古代十大勇将 (322~352)冉闵(?-公元352年),别名石闵、李闵、染闵,是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石琨及张举、王朗率领七万士众攻打邺城,冉闵带领千余骑兵,在城北抵抗他们冉闵手执两刃矛,飞驰进攻,对手应刃而败,斩杀首级三千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冉闵被送到龙城,并在遏陉山将其斩杀,谥号武悼天王、平皇帝鲍令晖 鲍令晖(生卒年不详),她是南朝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学家,是著名文学家鲍照之妹。
鲍令晖代表作有《香茗赋集》、《拟青青河畔草》、《客从远方来》、《古意赠今人》等;曾有《香茗赋集》传世,今已散佚冼夫人 南粤先贤 (512~602)冼夫人(522—602年),广东南部俚族人(今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山兜村人),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冼夫人是当地少数民族诸部落共同拥护的领袖她一生致力于民族团结,促使民族交融合作,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她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当时广南各族人民爱戴的领袖韦孝宽 十七史百将传 (509~580)韦孝宽(509--580.12.17),名叔裕,字孝宽,京兆杜陵(陕西西安南)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崔宏 (?~418)崔宏(?—418年),字玄伯,北魏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北魏政治家是北魏道武帝、明元帝所倚重的重要谋士,曾参与草创各种制度,为北魏立国做出过重要贡献萧憺 (479~522)萧憺(479—522),字僧达,梁文帝萧顺之第十一子天监元年(502)为荆州刺史,封始兴郡王,十八年(519)升为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军将军普通三年(522)十一月卒,赠侍中司徒骠骑将军,谥“忠武”史称始兴忠武王。
在《水浒传》中曾被提及萧嶷 (444~492)豫章文献王萧嶷(444年-492年5月27日) 字宣俨,中国南北朝时期南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齐武帝萧赜之同母弟生母高昭皇后刘智容高浚 (?~557)高浚(?—557年),北齐人,高欢的第三个儿子,庶出,母亲为姬妾王氏,后因言获罪,被其兄弟高洋、高湛所杀萧恢 鄱阳忠烈王萧恢,字弘达,太祖萧顺之第九子也幼聪颖,年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所遗既长,美风表,涉猎史籍陈法念 陈法念南北朝梁朝人,是萧衍皇帝的重臣,祖籍鄢陵,徙居开阳乡(今罗太盆地)陈法念为新、石二州刺史,封-郡公新州即今之新兴县,石州今广东省郁南县广西苍梧县一带郡在今越南北部后为地方俚僚土著拥戴,推为大酋长高百年 (550~564)高百年(550-564年),北齐宗室北齐孝昭帝高演的嫡子(第二子),顺成皇后元氏所生560年,高演称太后娄昭君令立高百年为皇太子561年,高演临终传位给弟弟高湛,给他手书,其末曰:“百年无罪,汝可以乐处置之,勿学前人大宁年间,封为乐陵王公元564年六月,天空有彗星出现,太史官奏称是“除旧布新之象,当有易主”,引起了高湛的猜疑博陵人贾德胄教高百年读书,高百年好写“敕”字,贾德胄密报之。
高湛大怒,召高百年前来高百年知道凶多吉少,割带玦留给妻子斛律氏高湛在玄都苑凉风堂,使高百年写“敕”字,发现笔迹丝毫不差,就命左右捶打,遍地是血高百年求饶:“乞命,愿与阿叔作奴高湛将他斩杀,弃尸水池,池水尽赤,在后园亲看埋葬王妃斛律氏闻讯,握玦哀号,-而死,死后玦犹在手,拳不可开,其父斛律光自擘掰开僧朗 僧朗(生卒年不详),一称大朗他是南朝齐、梁间的僧人僧朗在他的释家生涯中,因居住摄山,后人又称他为“摄山大师”萧承之 (383~447)萧承之(公元383—447年),字嗣伯,南朝刘宋著名将领,其子萧道成建立南朝齐,是为齐高帝,承之卒后,被遵奉为齐宣帝温子升 (495~547)温子升(496—547年),字鹏举,济阴冤句(今山东菏泽市)人北魏文学家与当时文学家邢劭齐名,并称“温邢”;又与邢劭、魏收合称为“北地三才”欧阳頠 (498~563)欧阳頠(wěi)(498年—563年),字靖世,长沙临湘人也为郡豪族祖景达,梁代为本州治中父僧宝,屯骑校尉頠少质直有思理,以言行笃信著闻于岭表父丧毁瘠甚至家产累积,悉让诸兄州郡频辟不应,乃庐于麓山寺傍,专精习业,博通经史贾思勰 (386~543)贾思勰(生卒年不详),今山东青州市人,北魏时期杰出的农业科学家。
他做过高阳(今山东临淄西北)太守,曾先后到过山西、河南、河北等地考察过农业生产情况,后他回到家乡,亲自参加农牧业生产由于他刻苦钻研农业知识,经常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并亲自参加生产实践,对农业科学有了精深的研究大约在公元533至544年的十多年时间里,贾思勰将他多年积累的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认真地加以整理,在总结前人农业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一部内容丰富的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高孝珩 (539~577)高孝珩(539年—577年),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次子,母王氏,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冯迁 (501~578)冯迁(501年—578年),字羽化,弘农人,州从事冯漳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将领柳世隆 (442~491)柳世隆(442年-491年),字彦绪,河东解(今山西永济)人,南北朝时期宋、齐大臣,尚书令柳元景之侄齐武帝萧赜 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第二任皇帝 (440~493)齐武帝萧赜[zé](440年—493年),字宣远,小名龙儿,齐高帝萧道成长子,母昭皇后刘智容,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第二任皇帝,482年―493年在位建元元年(479年),被立为皇太子建元四年(482年),齐高帝去世,萧赜即位,是为齐武帝。
永明十一年(493年),齐武帝去世,终年五十四岁,庙号世祖,谥号武皇帝,葬于景安陵张丽华 (559~589)张丽华(559年-589年),张贵妃,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妃子张丽华原为陈叔宝良娣龚氏的侍女,后被其宠幸生子,陈叔宝登基后被封为贵妃,生二子陈深和陈庄张丽华很有辩才,而且记忆力很强,善于观察陈叔宝的脸色祯明三年(589年),隋朝灭亡陈朝,张丽华也被斩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