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单元分析二上第六单元《测量》单元教材解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单元解读 一、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图形的测量”的课程内容主要安排在第一、 二学段,其要求主要包括 :体会测量的意义,体会并认识度量的单位及其实际意 义,了解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长度(包括周长)、面积和体 积的测量方法和公式,在具体问题中进行恰当的估测针对本单元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 4 个小点:(一)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二)使学生理解与把握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对测量结果有很好的感悟 (三)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恰当地选择度量单位、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 (四)重视估测及其简单应用估测或估计是《课程标准(2011 年版)》突出强调的内容二、本单元在学段、本领域的地位作用,编排特点《测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本单元的主 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长短”,并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 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之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理解“厘 米”和“米”的实际意义本单元学习内容前后联系如下: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上册 ●长短的比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厘米的认识 ●米的认识 ●简单的估测和测量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毫米、千米 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根据测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结合儿童学习测量过程的观察与研究,有效的 测量长度的教学可以参照“直接比较——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运用标 准单位测量”的顺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顺序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测量本质、标 准长度单位和测量结果的理解。
因此,教科书在引出长度单位之前,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实际 的测量活动,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相互交流,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 经验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丰富了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 识,同时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 长度观念“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对它们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现 实材料做支撑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就可 以方便学生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际测量,也更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例如,在尺子上找 1 厘米或 1 米有多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 1 厘米或 1 米;先估测再实测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长度,或者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 来表示一些熟悉物体的长度,等等,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长度单位“厘 米”或“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东西,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 的长度观念这是米的认识第二课时,教材创设了非常丰富的估测、实测活动,让学生对 “厘米”“米”等度量单位有了多方面的理解和体验,反过来这也能促进学生估 测意识的形成和估测能力的提高。
三、本单元不同版本教材对比教材简称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年级分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单元/名称 六《测量》一《长度单位》 五《厘米和米》我们选择了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它们对《测量》这一内容的编排时间,没有明显的顺序差异,都是编排在二年级上册,说明此内 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适中,适合学习但是不同版本的教材编排的内容和 涉及的知识点有所不同教材简称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主要课例及知识点1.教室有多长(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 2.课桌有多长(“厘米”的认识)3.1 米有多长(“米”的认识)4.练习四(单元整理与复习)1.认识厘米(例 1-例 3)2.认识米(例 4-例 5)3.初步认识线段(例 6-例 7)4.解决问题(例 8)5.练习一(单元整理与复习)1.初步认识线段2.认识厘米3.认识米4.练习十(单元整理与复习)5.我们身体上的“尺”(拓展阅读)相同点:三个版本的教材都涉及了“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厘米”“米”“单元整 理与复习”等知识内容不同点:1. 北师大版教材将“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单独拎出一节课,通过测量 教室的长度、测量课桌的长度,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 丰富了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帮助学生明确统一测量单 位必要性,而另两个版本的教材将此内容融合在“认识厘米”一课中,作简化处 理。
2. 苏教版教材在“厘米”和“米”的教学前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人 教版则滞后处理,在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后进行了“初步认识线段”的教学,而北师大版教材未涉及到“线段的认识”,没有揭示线段 的概念,但是在课后练习编排中设计了画线、量线段长度的习题,将线段的认识 滞后到四年级上册《线与角》一单元3. 人教版编排了例 8“解决问题”通过“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解答合理吗?”3 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 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由此体会建立长度单位表征的重要性苏教版编 排了我们身体上的“尺”的拓展阅读帮助学生回顾测量的过程,体会“身体尺” 能帮助记住长度单位和解决实际问题四、本单元新旧版本教材对比教材简称北师大版(2013 新版) 北师大版(2001 旧版)年级分册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单元/名称六《测量》 二《观察与测量》通过对比,发现新旧版本教材在编排时间上有一定的顺序差异,旧教材将《测 量》编排在一年级下册,新教材则编排在二年级上册,将后续的“分米”、“毫米” 与“千米”的认识安排在了二年级下册而旧教材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开始了“分 米”、“毫米”与“千米”的认识,整体学习进度前置。
新旧版本教材编排内容和形式有相同点也有很多的不同点,具体课例和知识 点如表所示:北师大版2013 新教材2001 旧教材主要课例及知识点1.教室有多长(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 2.课桌有多长(“厘米”的认识)3.1 米有多长(“米”的认识)4.练习四(单元整理与复习)1.观察物体(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 2.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3.去游乐园(“米”的认识)4.估一估 量一量(估、量具体的物体)1. “厘米”的认识都是以测量桌子长度为素材引入,接着认识厘米、用尺子测量,编排结构相似同样“米”的认识也是选择了相似的素材,通过小棒的 依次累加得知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m=100cm,并后续跟进厘米和米的单位选择,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表征2. 旧教材加入了“观察物体”一课,新教材单设“统一测量单位”必要性 这一节准备课,通过测量教室有多长的活动,帮助学生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3. 旧教材在“厘米”和“米”的学习之后编排了“估一估、量一量”一课, 新教材将这一学习内容编排在了“认识米”的第 2 课时,并在后续练习中加入了 不少估测的实践活动,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再通过实际测量进行修正,发展学生 的估测意识,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长度单位表征,并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反思。
4.旧教材在单元学习结束后没有编排“单元整理与复习”内容新教材编排了“练习四”,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拓展、提升,并引入了我们国 家自己的长度单位“尺”和“寸”的相关介绍,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五、课例分析——认识厘米厘米是小学数学学习的第一个计量单位因此,在学习厘米的过程中,小学 生会有一些十分有趣的表现,这些表现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理 解特级教师俞正强曾经在他的《种子课》一书中对认识厘米进行了解析,我们 不妨来看几个片段:[课例片断 1]教师板书:张三比李四长____师(请一高一矮两个学生来到黑板前):同学们,请大家完成一道填空题, 要求不重复别人的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如下:张三比李四长——很多/一些/半个头/10 厘 米/2 米师:同学们讲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你最喜欢哪一个答案,为什么?生(回答有一定代表性):喜欢“半个头”,因为它能让我们知道长了多少, “一些”、“很多”就不知道到底有多长,“厘米”和“米”没学过首先这个教学片段就是学生经验的呈现一些、半个头、10 厘米是二年级 学生学习单位的认识基础,是经验层面的描述用语然而,这些用语在生活中的 使用频率是不同的,大致可以描述为以下状态:一些、半个头等描述是具体的, 是小学生灵活运用的,而厘米、米的描述多半是从其他渠道听来的。
小学生知道 厘米、米可以用来描述长度差别,但他们的脑海中却往往缺乏具体表象但不管 怎样,对于小学生来说,厘米、米已经进入了经验中,有的学生还知道千米、纳 米、微米等,但这种知道是笼统的、模糊的二是经验的生长一些、半个头、10 厘米,这些不同类的描述放在一起, 通过“你喜欢哪种说法”,促使小学生去体会每一种说法之间的差别,从而形成 以下认知:半个头比一些好,因为半个头的长度大致明白,而一些就不太明确 头是比较具体了,可是头也有长短、大小,有没有标准的头?厘米是什么?厘米 是标准的头吗?以上内容的认知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学生感性地认识到了比较物的意义,二 是学生形成了学习的需要,认识了单位这个标准比较物,从而完成了从无比较物 到有比较物,再到标准比较物的认知过程[课例片断 2]师:同学们,你们尺子上的 1 厘米与其他同学尺子上的 1 厘米一样长吗? 生:不一样师:为什么?生:我的尺子 6 厘米,同学的尺子 11 厘米师:比比看,两把尺子放一起,比一比,1 厘米一样长吗?生:一样长师(拿出米尺):同学们,你们尺子上的1 厘米和老师尺上的 1 厘米一样长 吗?生:不一样长师:为什么?生:因为您的尺子那么长,所以您的 1 厘米就有这么长(比划约 5 厘米)。
师:看看,老师这把尺子一共有 100 厘米我们来比比看(投影),同学们 尺子上的 1 厘米和老师的 1 厘米一样长吗?生:一样长师:老师想考考大家,咱们金华的 1 厘米和北京的 1 厘米一样长吗? 生:不一样长,因为北京比金华大生:一样长因为北京的表弟跟我买了一样的尺子,既然尺子一样,1 厘米 肯定一样小学生对单位的统一性理解基于两个经验:一是正面的经验外地的小朋友 使用的尺子跟我们的一样,所以 1 厘米应该一样另一个是有干扰的经验,小树 长成大树了,小树上的树叶也长大了,大树的叶子比小树的叶子大孩子长大了, 孩子的手变大了,孩子的手变成大人的手了所以,当 6 厘米的尺子变成了 11 厘米的尺子时,它身上的 1 厘米当然也变大了北京比金华大,整体变大,部分 也当然变大,是一种具有比例意义的长大显然,这种经验,在教学中屡次被教 师修正学生们在尺子的对比中发现:无论尺子怎么变长,1 厘米始终是不变的这 就是数学上的“单位”有别于有机体的部分[课例片断 3]师:为什么全世界的 1 厘米都一样长?生:因为尺子是按照同一个标准造的生:如果 1 厘米不一样长,我在金华是 120 厘米,到北京去就长高了。
可是, 我不可能长高得那么快呀在这个阶段,小学生们要理解的内容是:单位的统一主要是为了方便,为了 比较间的相互认同从认为 1 厘米不一样长,到认可 1 厘米一样长,学生已经跳 出了自身的成长经验,认可了一种关于单位及单位累积的“积聚”模型小学生认识厘米,是一次重大的学习成长他们的每一次成功学习,都是一 次感性经验到理性认识的历练,他们的许多错误都有深厚的经验基础,在他们的 世界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包括数学,包括厘米这样的单位这也是俞老师“种 子课”的意义所在六、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一次出现长度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的概 念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也缺少长度认识的生活经验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具体表现为:1.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形成“厘 米”“米”长度的表象,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3.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 生难找准物体长度指的是什么,以上学习困难之处就可以确定为本单元的教学重 难点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很重要的,能为“千米”“分米”“毫米”的学习奠定基 础,起着长度概念“种子课”的教学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在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 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厘米和米,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掌握 1 米=100 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限整厘米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能选 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4. 在实际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 发展观察操作的能力《测量教学》应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整体上考虑测量基本概念的 学习,借助参照物形成关于量的表象,用推理的方法形成测量单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