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训练:中国古代文学之诗经(含答案)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文学-诗经1.下面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B.“诗经六义”是指赋、比、兴、风、雅、颂C.《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也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选自南朝宋人徐陵编的《玉台新咏》D.《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使全诗产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一B.《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D.《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和兴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极度憔悴和无情被弃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不容易脱身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男子却变化无常,我的痛苦没有尽头”阅读下面这首诗,结合《诗经·卫风·氓》,完成小题有所思〔汉〕佚名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氓诗经•卫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氓》描绘了一对恋人婚前婚后的变化,呈现的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故事,表达的是女子的反思和觉醒B.《有所思》写女子思念爱人,大海阻绝不了她的相思她想赠礼物表达爱意,就在玳瑁簪上系以双珠,再用美玉装饰之,从中可见主人公非常用心,十分珍视爱情C.“妃呼豨”,语气词,表叹息,主人公一切的愤怒、伤心、不舍、难过都化作了那一声长长的叹息,令人嘘唏不已D.“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写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5.两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有诸多相同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鹤 鸣《诗经·小雅》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1】有树檀【2】,其下维萚【3】它山之石,可以为错【4】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注释:【1】爰:发语词2】檀:檀树,高大且是贵重木材3】萚:低矮的树4】错:磨物工具5】榖: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与“天”既写出“九皋”的阔大,也表现出鹤鸣之声的辽远B.本诗从园内写到园外,以情感变化为序,表达了诗人徜徉园中的感受C.鹤鸣之声,鱼游之状,高低错落的树木,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D.本诗重章叠句,音韵和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富于艺术感染力7.“鱼在于渚,或潜在渊”描绘了鱼游的情状,下面诗句没有描绘鱼游情状的一项是( )A.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孟浩然《万山潭作》)B.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C.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赵嘏《长安晚秋》)D.野鸟游鱼信往还,此身同寄水云间苏轼《秋兴三首》)8.对这首诗的结尾两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历来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讽(周)宣王求贤山林也”,有人则不认同,请结合诗句内容谈谈你对结尾两句的理解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氓(节选)《诗经》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9.下列对《氓》节选部分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以女子的视角讲述了其婚后挑起生活重担的事实,以此反衬男子的无情无义B.节选部分第三节叙述了女子婚后日夜辛劳却被抛弃以及回到娘家后被兄弟嘲笑的遭遇C.节选部分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是女子和对爱情态度的对比D.节选部分抒情色彩浓郁,既有女子对男子的不舍之情,也有被弃后的怨愤和痛苦之情10.简析节选部分比兴兼用的效果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诗经·唐风·鸨①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②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③﹖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注】①鸨(bǎo):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本性不喜栖木②苞栩;丛密的柞树③怙:依靠,凭恃1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从鸨飞翔栖于树上写起,以这种反常行为引发下文对百姓不能正常生活的叙述,是《诗经》“兴”的艺术手法的典型表现B.“肃肃”是鸟扇动翅膀的声音,带有萧杀、凄厉之感,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悲凉压抑的氛围。
C.“王事靡盬”一句在《采薇》中也有出现,两首诗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发动战争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坏和伤害D.本诗以鸨鸟隐喻了贫苦百姓鸨鸟迫飞,不得其所的生活状态,正是当时百姓服役、无以归耕社会现实的写照12.本诗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有评价云:“民情至此,咨怨极矣请结合此结构特点,归纳诗中主人公抒发了哪几个层面的具体情感诗经·周颂·清庙①於穆清庙②,肃雝显相③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④不显不承⑤,无射于人斯!【注释】①这首诗是“周颂”的第一篇,写的是周人祭祀周文王的场景②於穆,犹“穆穆”③雝,同“雍”④骏,通“逡”⑤不,通“丕”;承,通“烝”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颂,是宗庙的乐歌这首诗表现了周人对周文王的敬畏之情B.只有秉承文王的功德,才能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从而巩固统治C.第五句意指祭祀祖先要诚心诚意,才能报答文王的在天之灵D.祭祀宗庙和祖先不仅是形式,而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诫后人14.孔子曾说:“《清庙》,王德也,至矣!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蘖 (节选自《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你对他的比喻有什么理解?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陟岵①《诗经•魏风》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②慎旃③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注】①陟岵:登上有草木的山②上:通“尚”,希望③旃:语助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季”意为“我的小儿子”,从诗中另外两个称谓看,它并没有独特的价值B.此诗写登高念亲,却从对面设想,写父母兄长对自己的挂念与叮嘱,深切动人C.全诗一共三章,都使用了赋的手法,叙写了抒情主人公登上高山的行为与心理D.本诗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写出了父亲的旷达、母亲的牵挂和兄弟的手足深情等16.本诗的章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莒》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景色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18.以上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十亩之间《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①兮行与子逝兮注】①泄( yì)泄:和乐的样子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三句描绘姑娘们在一片桑园里悠闲自在地采桑,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B.诗中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自然地拖长语调,表现出舒缓而轻松的心情C.本诗与《芣苢》都运用了《诗经》中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表现手法,音韵优美令人神往D.本诗与《芣苢》都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劳动的过程,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快乐幸福的生活20.《十亩之间)《芣苢》都是《诗经》中写劳动的诗篇,它们刻画的劳动场景有所不同,但表达的情感却相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与相似之处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2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B.本诗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C.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D.本诗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练章法结构上采用反复手法,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具有一咏三叹之妙2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小题国风·秦风·无衣《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
B.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C.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D.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24.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这首诗分析其效果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25.下列选项中,关于两首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全诗三章十二句,却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B.《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26.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芣苢》一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全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你能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读出哪些乡村生活的气息?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塞上曲(其一)[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注释】紫骝:紫红色的骏马2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衣》采用了问答和复沓的艺术形式,唱响了雄浑的远古战歌B.第二首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切入,运用多种意象刻画了战场的荒凉C.第二首颈联写幽并客共赴沙场建功立业,笔端饱含诗人感佩之情D.同样是反映战争,两首诗分别呈现出矫健爽朗和肃杀苍凉的风格28.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阅读下面《诗经》中的一首诗,完成各题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2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欢乐热烈的气氛B.本诗第二章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硕大,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孩子C.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D.本诗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练章法结构上采用反复手法,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具有一咏三叹之妙30.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静女《诗经·邶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3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写女青年见到恋人前后不同的心情D.“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32.对《静女》这首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B.第一章“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表现,可以推测出她矜持稳重的性格C.第二、三章是说小伙子的心上人到了,赠送给他一根色泽鲜艳的彤管,一根细嫩的荑草,小伙子欢悦欣喜D.小伙子对受赠的普通荑草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这既是“爱屋及乌”式的内心独白,又与第一章相呼应3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芣苢①《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④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⑤之静女《诗经·邶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⑥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⑦彤管有炜⑧,说怿女美自牧归⑨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注】①芣苢(fú yì),车前草,可食可入药②薄、言,语助词,无实意③掇,摘取、拾取。
④袺,手持衣角盛物⑤襭,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⑥爱,通“薆”,隐蔽⑦彤管,红色的管状物,也叫“荑”⑧炜,色红而光亮⑨归,通“馈”,赠送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通过动词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B.第二首诗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爽约的失望C.两首诗都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诗的节奏感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2)《诗经》中常运用赋、比、兴手法,第一首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3)前人读《芣苢》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四牡《诗经·小雅》四牡①,周道倭迟②岂不怀归?王事靡盬③,我心伤悲四牡,啴啴④骆⑤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翩翩者鵻⑥,载飞载下,集于苞⑦栩⑧王事靡盬,不遑将父翩翩者,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驾彼四骆,载骤骎骎⑨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⑩注】①(fēi):马行走不停的样子②倭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③靡盬(gǔ):征役没有休止④啴(tān)啴:喘息的样子。
⑤骆:白毛黑鬣的马⑥鵻(zhuī):鹁鸪⑦苞:草木丛生⑧栩:树木名称⑨骎(qīn)骎:马快速奔跑的样子⑩谂(shěn):思念3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章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的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B.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道路上奔跑是缘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C.鹁鸪鸟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D.诗歌没有采用赋的手法,而是借景抒情,用鹁鸪鸟的自由自在与马的累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35.有人说这首诗的关键诗句是“我心伤悲”,也有人说是“将母来谂”你认为是哪一句并简要说明原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 ①嗣音:寄信②挑兮达兮:独自徘徊的样子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 “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比喻恋人。
B.“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刻画出女主人公急盼之中的矜持之态,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娇嗔之情C.诗中表现女主人公的动作行为仅用“挑”和“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D.“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37.“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小题诗经•王风•黍离①彼黍离离,彼稷之苗②行迈靡靡③,中心摇摇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⑤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注释】①黍离:《毛诗序》认为“《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②黍:黍子,果实为小米离离:繁茂稷:高粱③行迈:行走靡靡:行走迟缓的样子④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安⑤穗:穗子⑥噎:郁结而气逆不能呼吸3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写诗人看到眼前景,行走迟缓,心神不定。
靡靡”和“摇摇”两个叠音词把诗人步履迟缓、心神不定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B.“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译为“不了解我的人,问我寻找什么”;“此何人哉” 译为“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C.由《黍离》表达的对故国衰亡的悲情被称为“黍离之悲”,用来表达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离骚》、《书愤》就表达了“黍离之悲”D.《毛诗序》“《黍离》,闵宗周也”中的“宗周”指西周王朝;“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中的“宗周”指西周都城镐京39.从全诗看,作者为何要从写“彼稷之苗”开始,接着写 “彼稷之穗”,最终写“彼稷之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40.下列对诗歌的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塑造形象生动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女子的美丽,以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B.体现美学精神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C.写法也很讲究采用《诗经》典型的铺排手法,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由 “花”到“实”再到“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D.反映审美理念女子既“尽美”、又“尽善”,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41.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诗经·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注]①喈(jiē)喈:鸡鸣声②夷:平,指心中平静③胶胶:鸡鸣声④瘳(chōu):病愈,此处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42.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情境的选择上,本诗既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更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B.这首诗通过变换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现思妇情感的变化C.每章首两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鸣四起的图景D.这首诗的写景用词十分讲究,如“潇潇”从听觉写出夜雨骤急,“如晦”从视觉展现眼前的景象4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击鼓《诗经·邶风》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①,我独南行从孙子仲②,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③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注】①土国:为国家兴土功城漕:在漕地筑城②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卫国将领③爰(yuán):于何④活:同“恬”,相会⑤洵:远4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五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征人的感情一步步深化B.第一章中的“独”字不仅指“我”行动上的孤单,也指“我”精神上的孤独C.第三章将“我”担忧的情形具体化,与第二章的“忧心有忡”相呼应D.第四章写“我”“南行”之前与妻子离别时的誓言,表达了“我”喜悦的心情,与下文的感叹形成了对比45.本诗抒发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46.阅读《柏舟》《采薇》两首诗并联系《氓》一诗,说说《诗经》中“重章叠句”手法的作用链接1】柏舟《诗经·邶风》泛彼柏舟①,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②我无酒,以遨以游我心匪鉴,不可以茹③亦有兄弟,不可以据④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⑤忧心悄悄⑥,愠于群小。
觏闵⑦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⑧日居月诸,胡迭而微⑨?心之忧矣,如匪澣衣⑩静言思之,不能奋飞链接2】采薇《诗经·小雅》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①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②维何?维常③之华彼路④斯何?君子⑤之车戎车既驾,四牡⑥业业⑦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⑧君子所依,小人⑨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⑩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采薇《诗经·小雅》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①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②维何?维常③之华彼路④斯何?君子⑤之车戎车既驾,四牡⑥业业⑦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⑧君子所依,小人⑨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⑩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注]①狁(xiǎn yǔn):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②尔:花盛开貌③常:棠棣④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⑤君子:将帅⑥四牡:驾兵车的四匹雄马⑦业业:马高大雄壮的样子⑧骙骙:马强壮貌⑨小人:士卒⑩棘:同“急”4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回家,内心充满忧伤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表明出征时是春天,以随风飘扬的柳丝来渲染离家时的依依不舍之情C.“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明归来时是冬天,用雪花纷飞的情景来表现主人公返家路途的艰难D.后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使情感在回旋中递进加强,使主题更突出,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48.概括第四、五章的内容及所蕴含的情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柏舟《诗经·邶风》泛彼柏舟①,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②我无酒,以遨以游我心匪鉴,不可以茹③亦有兄弟,不可以据④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⑤忧心悄悄⑥,愠于群小觏闵⑦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⑧日居月诸,胡迭而微⑨?心之忧矣,如匪澣衣⑩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注】①泛彼柏舟:柏木小舟在水中漂流泛,漂流柏舟,柏木做成的舟②微:非,不是③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的心不能像镜子对人影似的,不分好歹,一概容纳鉴,铜镜茹,含,容纳④据:依靠⑤这两句的意思是:雍容娴雅有威仪,不能荏弱被欺瞒棣棣,丰富盛多的样子选,屈挠退让⑥悄悄:苦愁状⑦觏闵:遭遇患难觏(ɡòu),同“遘”,遭遇闵(mǐn),痛,指患难⑧这两句的意思是:静下心来仔细想,抚心拍胸辟,同“擗”,抚心坎摽,捶击⑨这两句的意思是:日月为何更迭晦明,而不能常常以光明照临世间?犹言正理常常不能表白⑩这两句的意思是:心中的烦恼不能清除,正如不干净的衣服没有清洗49.下列有关《柏舟》一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章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起兴,以柏舟作比,写出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引出“耿耿不寐,如有隐忧”B.第二章写女子想一吐烦忧,谁料兄弟却是“不可以据”,勉强前往,又“逢彼之怒”,旧愁未吐,又添新恨C.第三章,前四句用比喻来说明自己虽然无以消愁,但心之坚贞有异石、席,不能屈服于人第四章写满腹辛酸,自悲身世D.第五章中,女子把幽怨的目标转向日月,表达自己的怨恨像衣垢洗不干净一样,无法消除,于是只能一走了之。
50.《柏舟》是一首情文并茂的好诗其“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卫风·氓》中男女主人公有过愉悦的往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他们小时候欢乐相处的描写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错,乐府诗都是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诗歌,不因其结尾的浪漫手法而改变这一特色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 “雅”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故D项叙述错误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C.没有采用赋的手法,用的是比和兴的手法4.D5.①两首诗都用第一人称,都以女性视角来表达遭遇爱情波折时的情感。
②两首诗都采用对比手法,都将女主人公热恋时的缠绵悱恻和知晓郎君有二心时的悲痛愤怒进行了对比③两首诗都采用了赋比兴手法,都以直陈其事为主,加以比兴烘托《有所思》以“秋风肃肃晨风飔”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氓》三次写淇水,见证了两人的爱情,“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暗示了女子容貌和爱情由盛而衰的变化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错本句意思: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氓》中“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有所思》中“有所思,乃在大海南”,都采用第一人称二者都是从女性视角来写在爱情中遇到的波折,并且在文中都用到了对比的手法《氓》表现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前后态度进行了对比,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有所思》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开头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前后态度形成对比。
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由大起大落到余波不竭两首诗都采用赋比兴手法,都以直陈其事为主,加以比兴烘托《氓》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以及婚后生活;其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比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比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有所思》以“双珠瑇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为线索,叙写“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以“秋风肃肃晨风飔”以景物的比兴烘托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听到屋外秋风声里鸟儿飞鸣,情绪更乱6.B7.C8.答案示例:我认同“讽宣王求贤山林也”这种理解,意思是讽劝统治者招贤纳士本诗写园以包容的姿态容纳鹤、鱼、高大的檀树、矮小的灌木等各类景物,喻指君王也应该有胸怀接纳各类人才最后两句说它山之石可以打磨出美玉,人才的作用和山石一样,君王接纳更多人才,就能够实现美政解析】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本诗从园内写到园外”错误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
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歌是从园外写到园内,而不是“从园内写到园外”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A.描写鱼儿在树阴下游来游去,猿猴挂在枝上嬉戏打闹 B.描写细雨蒙蒙,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微风习习,燕子倾斜着掠过天空C.诗句的意思是: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此句没有表示描写鱼游的情状 D.描写野鸟游鱼自由往来,这身如同寄于水云之间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此诗也可以看作是一首启迪胸怀的哲理诗九皋之沼泽,不可谓不大沼泽中有泽有皋,有深有浅,有鸟有鱼,有高大乔木也有低矮树木,兼容并蓄,其所有一切,不可谓不丰富然而,任何事物,只要有范围,便有局限,就需要更大世界中之物的援助本诗写园以包容的姿态容纳鹤、鱼、高大的檀树、矮小的灌木等各类景物,喻指君王也应该有胸怀接纳各类人才诗篇如此的描述,其无言的思想皎然可鉴,那就是人永远需要超旷的心胸,着眼于更大的世界最后两句说它山之石可以打磨出美玉,人才的作用和山石一样,君王接纳更多人才,就能够实现美政9.D10.①节选部分一、二节都是以桑起兴,形成一个对比鲜明的平行结构:暗示婚姻由美好走向破裂。
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喻指女子的容颜亮丽(或“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喻指女子的惟悴和被弃:或“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鸠食桑葚会醉,喻指女子沉溺于情爱之中,采桑养蚕是女主人公的日常劳作,就近取譬,自然真切)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有女子对男子的不舍之情”在本节选部分并未体现由“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见,女子此时已幡然醒悟决意离开,而非“不舍”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两处运用了比兴地手法,由叶子的鲜嫩转为枯黄,暗示婚姻由美好走向破裂,在结构上形成一个对比鲜明的平行形式,使文章更加严谨有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写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女子不要与男子沉迷与爱请形成对照,诗意相连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写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由“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采桑养蚕是女主人公的日常劳作,就近取譬,自然真切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可以这样说,虽是春秋作品,但是诗中的比兴手法还是高度成熟的,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11.C12.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愁苦无奈(“曷其有所”);②对家中无食无依的父母的牵挂和思念(父母何怙、何食、何常);③对连年征战、繁重征役不知何时能结束的批判和控诉(“曷其有极”);④因征役无法正常进行农事耕作的抗议,渴望回归正常生活(“曷其有常”)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理解能力C.“两首诗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发动战争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坏和伤害”错误《采薇》没有体现“连年发动战争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坏和伤害”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本诗重章叠句三章中的“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尝”都抒发了对家中无食无依的父母的牵挂和思念每一章的结尾都运用反问句强烈抒情但侧重不同:第一章结尾的“曷其有所”,我何时才能返回我的家乡?抒发了远离家乡、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愁苦无奈第二章结尾的“曷其有极”,什么时候我才能不再奔忙?抒发了对连年征战、繁重征役不知何时能结束的批判和控诉第三章结尾的“曷其有常”,苦命的日子何时恢复正常?抒发了因征役无法正常进行农事耕作的抗议和回归正常生活的渴望。
13.B14.①孔子指出:祭祀祖先的礼仪是根本;秉承文王的功德是枝叶②“於穆清庙,肃雝显相”“骏奔走在庙”都是“敬宗庙之礼”:恭敬肃穆,感念先人的伟业③“秉文之德”,就是要“济济多士”“无射于人”:培养人才,毫不懈怠地继承先人的功德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只有秉承文王的功德,才能有……”条件和结论颠倒,“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应为有充足的人才储备,才能秉承文王的功德从而巩固统治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首先找出孔子话中的比喻句,即“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蘖”,然后结合本诗分析含义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是把“敬宗庙之礼”比喻为“本”,即祭祀祖先的礼仪是根本;“秉文之德,以为其蘖”是把“秉文之德”比喻为“蘖”,即秉承文王的功德是枝叶本诗中“於穆清庙,肃雝显相”是说宗庙庄严而清静,助祭的公卿高贵又雍容,“骏奔走在庙”是说公卿们敏捷地在庙中奔跑操劳,都体现了恭敬肃穆,感念先人的伟业,属于“敬宗庙之礼”秉文之德”体现在本诗的“济济多士”和“无射于人斯”,“济济多士”是说官吏众多,“无射于人斯”是说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和背弃文王的美德,也就是说要培养更多的人才,毫不懈怠地继承先人的功德。
15.A16.①结构方面:上下句和上下段的结构基本相同,具有整齐、和谐的形式美②内容情感:反复书写登高望乡的形象和劝慰之语,强化其思乡念亲之情③阅读效果:三章反复咏唱,增强诗歌节奏和音乐感,产生了回环往复美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它并没有独特的价值”赏析不当与另外两个称谓相比,“予季”突显了母亲的爱怜之意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结构上,全诗三章,每章六句,重章叠唱,每章开首两句“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直接抒发思亲之情;然后“父曰”“母曰”“兄曰”从对面设想亲人之念己之心上下句和上下段的结构基本相同,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表达效果上,通过每章的重复出现,反复咏唱,从而起到强化音乐节拍,深化主题、强化抒情的作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整齐和谐的音韵美内容上,全诗一共三章,都使用了赋的手法,叙写了抒情主人公登上高山的行为与心理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反复书写登高望乡的形象,“父曰”“母曰”“兄曰”运用对写手法,从对方角度,设想亲人的思念场景,反复书写劝慰之语,强化其思乡念亲之情17.C18.《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能力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属于动景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芣苢的过程,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乡村四月》运用白描手法,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两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19.D20.(1)①劳动场景不同:《芣苢》主要表现姑娘们采摘时的劳动场景及她们娴熟的采摘技艺;《十亩之间》侧重表现采摘后从桑园归家的场景②情感相似:情感都流露出欢乐、欣喜之情《芣苢》通过一系列动词的变换,表现紧张、热烈的劳动过程体现喜悦、欢快的心情;《十亩之间》描写了妇女采摘将结束的画面,突显的是收获后的满足、轻松、和乐的闲情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的能力D.“都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劳动的过程”错误,本诗描写了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场景,但没有细腻生动地描绘劳动的过程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劳动场景不同:《芣苢》写“薄言采之……薄言有之……薄言掇之……薄言捋之……薄言袺之……薄言襭之”,主要表现的是姑娘们采摘时的劳动场景及她们娴熟的采摘技能;《十亩之间》写“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侧重表现采摘后从桑园回家的场景情感相似:情感都流露出欢乐、欣喜之情芣苢”全诗“采采”共出现六次,一再赞美芣苢种子(果实)外売的光彩注目,逗人喜爱,因而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通过一系列动词的变换,表现紧张、热烈的劳动过程,体现喜悦、欢快的心情。
《十亩之间》描写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片宽大的桑园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人渐渐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全诗描写妇女采摘将结束的画面,突显的是收获后的满足、轻松、和乐的闲情21.D22.本诗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章法结构上采用反复手法”错,章法结构上不是反复手法,而是重章叠句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作者用“有蕡其实”来表达,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23.D24.①音节上,回环往复,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激情澎湃②内容上,复沓重叠中又富有变化、层层递进,从情绪到行动,起突出强调作用,写出军民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③情感上,反复吟咏中,突出情感表达,表达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D.“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分析错误从诗中来看,“王于兴师”是说天子兴兵要打仗,“修我戈矛”是说戈矛磨得闪闪亮,“与子偕行”是说和你并肩赴疆场,由此可知,不是“战场上”,应该是“出征前”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全诗共三章,“岂曰无衣?与子……王于兴师,修我……与子同……”,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从音节上来看,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整首诗歌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 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25.C26.“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生活中浓浓的亲情;“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写出了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乡村生活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场景,朴素而动人;“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