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古诗四首》教案 冀教版.doc

9.古诗四首教学过程: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4、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宿:过夜新市:地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3.齐读一、二句: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4、理解三、四句: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走:跑急走:快跑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b.女生读第4句: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板书:喜爱一、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二、绘幅彩画,深化理解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板书:黄(绿)(黄)补充板书,完成板书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三、课外延伸,引导练笔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
题目为《捕蝶》四、板书:诗宿新市徐公店情喜爱画:篱落、一径、枝头(静)画追入儿童黄蝶菜花(动)意色:黄(绿)(黄)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
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五、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六、背诵全诗 七、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第三课时观游鱼作者:白居易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古诗今译】闲下来围着水池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地游动,正好遇到儿童摆弄钓鱼船一样地喜欢鱼但是 心态却不一样,我来喂食你却来垂钓经典赏析】《观游鱼》是一首七言绝句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 “ 一种爱 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 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它长 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发人深思,于 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品读《稚子弄冰》,感情诵读古诗,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味一)学生自读古诗,思考: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有趣?(二)交流对古诗的解读课件出示诗句1.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2.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3.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铮”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特征,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4.关于“玻璃”、“玉磬”、“银铮”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实际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情朗读古诗,读出孩子情绪的变化。
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诗句中儿童生活的联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变化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