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 > 施工组织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长昆岩溶钻探技术要求

文档格式:PPTX| 46 页|大小 1.19MB|积分 10|2023-11-18 发布|文档ID:235933668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4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交底内容一一 、执行规范执行规范 二二 、现场管理要求现场管理要求 三三 、钻探质量的控制钻探质量的控制 四四 、钻探工作要求钻探工作要求 五五 、岩芯的鉴定和描述岩芯的鉴定和描述 第1页/共46页一、执行规范 第2页/共46页(一)概 述v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6)v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TBJ1001498)v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412003,J261-2003)第3页/共46页(一)概 述二、现场管理要求 第4页/共46页(1)钻探单位进场前必须认真学习本要求并严格执行,对所承担的钻探任务、钻探质量负责2)准备好进场所需材料,包括备足钻杆、各类套管、抽水设备、岩芯箱(宽度为1m)、大理石粉、钢卷尺、板尺等备料、数码相机、钻机施工牌等3)钻探日志、班报表、岩芯标签必须用规定的统一格式第5页/共46页(一)概 述三、钻探质量的控制 第6页/共46页(一)概 述1、根据钻孔任务书,制定可靠、可行的勘探设备、人员、工程进度等的组织计划,技术人员应及时熟悉本段地质情况2、施钻前必须采用满足精度的测量仪器按有关测量规范放孔,准确测定钻孔坐标及高程且定位误差:陆地应小于0.1m,水中一般应小于0.5m。

    孔位高程测量,地面孔口高程误差:陆地应不超过0.01m,水中应不超过0.1m钻孔内地层的分层高程误差应在0.050.1m以内第7页/共46页3、位置一经确定,机组不得随意变动如因种种原因须变动时应及时通知地质人员,地质人员现场重新定位擅自移孔的一律作为废孔处理4、勘探工作中遇异常时应及时向地质人员汇报,不得擅自继续进行工作第8页/共46页5、土层、基岩全风化带采用(风压)干钻饱和砂层、卵石土层可采用跟管钻进、套管护壁、或泥浆、植物胶护壁钻进等有效方法断层破碎带和滑动面(带)必须采用双层单动岩芯管钻探在基岩弱、微风化层中钻进时,每回次进尺不超过2m;基岩全强风化层、黏性土、粉土、砂类土一般不大于1.0m,在软土和松散地层中钻进时,每回次不超过0.5m第9页/共46页6、岩芯采取率及终孔直径:黏性土、粉土、泥岩90;砂类土、基岩弱风化带(W2)、微风化带(W1)和滑动面及重要结构面上下5m范围内80;碎石类土、全风化带(W4)、强风化带(W3)和构造破碎带、溶洞充填物70;完整基岩85,并确定岩石质量指标(近似RQD值)终孔直径不小于91mm第10页/共46页7、抽水试验、有断层破碎带的钻孔,开孔孔径不宜小于150mm。

    每段路基采取水样三组做侵蚀性检测8、做压水试验钻孔,要求统一使用130口径开孔及终孔,使用清水钻进,统一使用机械压水法进行综合压水试验,试验中采用等差法选三个压力点进行试验9、软土、饱和粘性土中如有缩孔、塌孔,应注明其位置及严重程度,并采取加固孔壁措施第11页/共46页10、每个钻孔的岩芯均应按顺序在岩芯箱中摆放整齐,分箱摆放,每箱五米,每米一行,每箱间应空出定的距离,并按回次填写岩芯签,用数码相机及时岩芯彩色照片照相前,岩芯应标明孔号、每箱起止深度、分层深度、取样深度、终孔深度等,然后拍照拍照时,先导孔应拍整体照、土层照及基岩照三张照片,若遇岩溶发育,应附局部放大照,并按指定要求编辑整理,提交电子文件注浆孔只照整体照一张,照相应按照基岩方拍向土层方,但若岩芯超过15m,应分两张照第12页/共46页11、准确量测和记录钻进尺寸及不同岩性分层深度,要求,不同塑性状态粘性土、不同密实程度碎石类土及砂、不同岩层,相同岩层的不同风化程度均要单独分层,岩溶有变化的也须单独分层(如充填溶洞,无充填溶洞,岩溶强烈发育段等)认真填写钻探记录的各项内容12、每个钻孔均应量测初见水位及终孔后24小时的静止水位。

    13、钻孔终孔须经驻机地质技术人员验孔并同意第13页/共46页四、钻探工作要求 第14页/共46页(1)开钻前,记录员及机长应详细了解任务书提出的钻探目的、要求,按要求钻探、试验、取样,要求勘探孔均须采用机械回旋钻进方法,采取岩芯2)了解钻探工点地质概况、地层结构及岩性特征等,做好机具及材料设备的准备工作第15页/共46页(3)做好岩芯整理、保管和处理工作将岩芯按先后顺序排列整齐,存放在钻孔附近,填写回次标签,写明回次编号岩芯名称和取样深度,夹在相应的岩芯位置施钻过程中做好岩芯保管,以便复查核对岩芯摆放应采用1米1行,每5米一箱的摆法,每两箱岩芯间空出一定的距离,岩芯的位置与其在地下的位置深度应一致,终孔后,一般岩芯经会审、鉴定并核对日志,在拍彩照后,放到指定地点弃舍或保存第16页/共46页(4)岩芯鉴定和描述是地质钻探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之最,十分重要必须及时记录变层深度和岩(土)厚度,对每一节岩芯均需鉴定,凡岩性结构有变化者,都应详细描述,并准确记录变化处的深度第17页/共46页(5)钻探日志中应特别注意对岩芯中反映不出来的钻探过程情况的记录如对钻具自然下落、钻进自然压力的增减、孔内异常响声、孔内掉块、钻具跳动、循环液消耗异常、颜色变化等(如漏水、塌孔、埋钻、卡钻、缩孔、涌砂、涌水、掉块、钻具陷落、震动、钻进快慢、冲洗液颜色的变化在岩溶或空洞地段钻探的钻具陷落、滑坡及断层带中发生的进尺突然变快、钻孔歪斜、下钻困难等)情况进行及时详细记录,以便为地质技术人员提供分析判定孔内地质情况的变化。

    第18页/共46页(6)勘探日志须放在工地机组,并由地质技术人员现场编录,分层要准确、仔细,真实反应钻孔的层次,严禁采用其它方式记录后在室内整编,勘探日志整编应与钻孔进度同步,基本做到钻孔结束钻探日志完成一经发现在室内编录钻探日志的一律作为废孔处理 第19页/共46页(7)钻进中发现地下水时,做好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测定初见水位、稳定水位、稳定时间(一般按24小时)先导孔做,注浆孔可不做)(8)钻进过程中,记录员与机长密切配合,经常观察循环水颜色、成分等,若有变化,及时量测深度位置每孔必须明确记录循环水是否翻出孔口先导孔做,注浆孔可不做)第20页/共46页(9)从岩芯管内获取岩芯时,钻具不得提吊过高,以防岩芯掉出后层次混乱或摔断岩芯下钻时,必须掏尽岩芯管内的残存岩芯以及下钻时孔壁刮带至孔底的岩(土),以免造成下回次岩芯误记10)孔内脱落或残留的岩芯数量,应确定查清,必须推算出岩芯的实际层位和长度,正确计算岩芯采取率、节长不易取出岩芯的地层,应保留岩粉或破碎样品第21页/共46页(11)先导孔最终必须提交合格的钻探资料,包括钻孔日志(见附表)、钻探资料电子文件(按二院提供的数据库格式录入,含钻孔概况(ZKGK)、钻孔分层(ZKFC)、岩石RQD(ZKRQD)、钻孔风化表(ZKFH)、钻孔潮湿表(ZKCS)、钻孔岩性采取率(ZKCQL)等六个分表)、钻孔状图,水文地质试验成果,拍照钻孔还应提交按我院格式整理的数码照片(电子文件)。

    灌浆孔只交钻孔日志,不须进行数据录入第22页/共46页五、岩芯的鉴定和描述 第23页/共46页第24页/共46页漂石(块石)200mm卵石(碎石)60200mm 粗圆砾(粗角砾)2060mm 细圆砾(细角砾)220mm砂粒 0.0752mm粉粒 0.0050.075mm黏土粒 0.005mm(一)土的分类 第25页/共46页(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二)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 第26页/共46页(1)黏性土(三)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 状态名称坚硬硬塑软塑流塑粉质黏土不能捏成团,IL0不能捏成饼,易成碎块和粉末IL=0-0.5能捏成饼,手中一般有湿印IL=0.5-1.0手捏表层出水,手上有明显湿印,IL1.0黏土不能捏成饼,IL0能捏成饼,边上多裂口IL=0-0.5两手相压成饼状,粘于手掌,掌中有湿印IL=0.5-1.0手捏粘于手上,IL1.0标贯实测击数平均值N(击/30cm)N357N352N7N2第27页/共46页(2)砂性土 含漂(块)石土、卵(碎)石土、圆砾(角砾)土、砂土,分为稍湿、潮湿及饱和稍湿 呈松散状,手摸时感到潮,饱和度Sr50%潮湿 手捏时手上有湿印,Sr=50-80%饱和 空隙中的水可自由流出(地下水位以下),Sr80%第28页/共46页(3)粉土潮湿程度的划分 稍湿 天然含水率w20%潮湿 天然含水率w=2030%饱和 天然含水率w30%第29页/共46页(4)土的潮湿程度在钻孔中的表达方法 第30页/共46页(1)密实 钻进困难,给进震动厉害,孔内响动大,孔壁稳定,不易坍垮。

    N30(击/30cm)(2)中密 钻进较困难,给进震动不剧烈,孔壁常有坍塌现象,需跟管钻进15N30(击/30cm)(3)稍密 钻进较困难,给进震动剧烈,孔壁较易坍塌,需跟管钻进10N15(击/30cm)(4)松散 钻进较容易,给进稍有震动,孔壁严重坍塌,必须跟管钻进N10(击/30cm)(四)碎石类土密实程度的划分及在钻孔中的反映: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四类 第31页/共46页(五)描 述 内 容 第32页/共46页名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风化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裂隙面的张闭程度、充填物性质、层面、节理面倾角、水文地质特征等节理不发育:节理1-2组,节理间距大于1.0m;节理较发育:2-3组,节理间距0.4m;节理发育:节理3组,节理间距0.4m;节理很发育:节理3组,节理间距0.2m(1)岩石 对岩层而言,还应说明岩层的破碎情况、溶蚀现象、裂隙、水锈现象、裂隙面被水浸染情况等 第33页/共46页漂卵(块、碎)石土名称、颜色(若为复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如灰褐、紫红)、潮湿程度(稍湿、潮湿、饱和)、密实程度(密实、中密、稍密、松散)、颗粒成分(石质与土质名称,各占的百分比,坚硬程度)、粒径组成(多少大的-多少小的所占百分比,最大,最小,一般为多大)、颗粒成分的分布情况(分选性)、颗粒的风化程度(全、强、弱、微)、颗粒的磨圆度(浑圆、圆棱、半棱、尖棱)、夹杂物 等(2)土 对砂卵石而言,还应说明夹杂黏性土的含量、夹砂的含量 第34页/共46页砂土名称、颜色、潮湿程度、密实程度、颗粒成分及含量、颗粒形状及直径、夹杂物 等黏性土名称、颜色、可塑性(坚硬、硬塑、软塑、流塑)、成层性(层状、混合状)、均匀性(纯砂、黏粒含量)、触嗅感(搓、捻、滑腻、嗅味等)、夹杂物(如云母、贝壳、腐植体、结核体等)、其他(如斑纹、虫孔等)软土、松软土颜色、状态(可塑性、稀软程度、含气泡情况等)、嗅味、植物遗体情况、手搓捻感觉、失水后的状态、钻进缩孔情况、夹杂物等 第35页/共46页漂卵(块、碎)石土名称、颜色(若为复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如灰褐、紫红)、潮湿程度(稍湿、潮湿、饱和)、密实程度(密实、中密、稍密、松散)、颗粒成分(石质与土质名称,各占的百分比,坚硬程度)、粒径组成(多少大的-多少小的所占百分比,最大,最小,一般为多大)、颗粒成分的分布情况(分选性)、颗粒的风化程度(全、强、弱、微)、颗粒的磨圆度(浑圆、圆棱、半棱、尖棱)、夹杂物 等(2)土 第36页/共46页(六)土、石分层,风化带划 分的判别第37页/共46页孔内岩石性质变化时,记录员必须记录在案,应根据下列情况确定换层位置:(1)转速的变化和压力的增减,地层软硬的不同部位(2)钻进中的震动和钻头切割岩芯的声音(3)钻进速度的快慢(4)水钻时,冲洗液的颜色和循环水槽内岩粉成分的变化(5)涌水、涌砂(6)少钻、多提、勤观察、补漏 1、换层记录的判断第38页/共46页孔内岩石性质变化时,记录员必须记录在案,应根据下列情况确定换层位置:(1)转速的变化和压力的增减,地层软硬的不同部位(2)钻进中的震动和钻头切割岩芯的声音(3)钻进速度的快慢(4)水钻时,冲洗液的颜色和循环水槽内岩粉成分的变化(5)涌水、涌砂(6)少钻、多提、勤观察、补漏 1、换层记录的判断第39页/共46页(1)钻进中由震动到平稳(2)土质颜色的不均匀性至岩质颜色的均一性及与母岩的一致性(3)土质的混杂结构至岩质的层理结构(4)土质成分的混杂性至岩质成分均一性或渐变性(5)土质颗粒受外营力的磨蚀性及母岩的无移动特征(6)覆土厚度与其在地质环境中成因一致性(7)邻近钻孔的对比性(8)水钻时,冲洗液颜色和循环槽内岩粉的一致性(9)岩芯柱、成分、颜色、物质组成的协调性,堆积物无韵律可寻,岩层有韵律过渡 2、土石分界面主要依据的判断 第40页/共46页(1)风化等级的规定分成:全风化带,代号(数据录入为8)强风化带,代号(数据录入为4)弱风化带,代号(数据录入为2)微风化带,代号(数据录入为1)未风化带,代号 3、岩体风化带划分的依据 第41页/共46页(2)岩体风化带的划分依据注:Rw风化岩石抗压强度Rf未风化岩石抗压强度Vpt风化岩体纵波速度Vps未风化岩体纵波速度Kf 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 第42页/共46页第43页/共46页RQD值-岩石质量指标,是鉴别岩石工程性质好坏的方法,该法是利用钻孔的修正岩芯采取率来评价岩石质量的优劣。

    即用直径为75mm的金刚石钻头和双层岩芯管在岩石中钻进,连续取芯,回次钻进所取岩芯中,长度大于10cm的岩芯段长度之和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岩芯采取率-钻进采得的岩芯长度与相应实际钻探进尺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第44页/共46页2011年5月谢 谢 大 家!第45页/共46页感谢您的观看!第46页/共46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沈阳哈登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