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观课有感

《水调歌头》有感读诗赏词首先要学习朗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便“渗透”到了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讲析与学生诵读相结合的讲读课可以以讲导读,以读导讲,这种方式也是诗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田老师的《水调歌头》一课再次为我们展示了鉴赏教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力所能及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反复朗读的机会纵观这节课,学生朗读次数达十次之多,而且形式多样,有齐读,男女生齐读,个别朗诵,自由读等可以说,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教室里不时地回响着同学们的琅琅书声,这种氛围,让我们想起语文课那种最简单而又最真切自然的特色我认为,对于诗歌教学,能注重诵读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多种形式来实施诵读,这是很关键的一环,陈老师做得非常好 其次教师注重诵读与讲析的结合在朗读中实现了字词教学,如对“阙、琼、婵娟”等词的正音解释由女同学的朗读导入对上阕的分析,设计过度语为“作者对天上的美景作了哪些描写,微妙的心理有什么变化?”,从而讲析诗人的矛盾心境又由男同学的朗读导入对下阕的分析,讲析诗人在词中表现出来的开阔胸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整首词。
经过以上环节,相信绝大多数同学能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人起伏的心理变化和旷达胸襟 再次,能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达到鉴赏的教学目的阅读诗歌,贵在于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影”说的大概也就是这种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田老师在这节课中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在分析下阕时,教师在要求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三遍的同时提问:“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并简说理由此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反应热烈,回答也多结合了自己的感受,更多地谈了自己对本词的理解,基本把握了这首词的精华从而出现了本节课的高潮我觉得学生的这种看似零碎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学生对诗歌的真正体会,阅读一首诗或词,能有那么一两点的自己的体会已经足够了,而这要比我们老师作再多的分析要好得多 诗歌教学中如能合理把握讲与读的关系,我相信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实现诗歌教学的目标但同时我觉得教师的讲析要体现出叶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忌多贵精,重在抓点子,指路子,教法子,点拨启发《水调歌头》一课,在讲与读中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读”的方面教师虽然非常注重了学生的反复朗读,但对于朗读教学这一环节还不够加强,只有一次提到要注意节奏,其它几次都没有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包括语气语调、停顿等,教师又没有范读,也没有借助其它媒体,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朗读的效果,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为朗读而朗读的不良印象。
时间一长,也会使部分学生“有口无心”,更不用说培养兴趣在朗读形式上,齐读过多,个别朗诵不够总觉得,朗读次数虽多,学生似乎依然没有学会如何朗读这首词原因是读中缺少“导” “讲”的方面总的来说,一节课中,除了学生的十次左右的齐读以外,其余的绝大部分就是教师的讲析了导入时讲了比较多,分析上阕过程中教师讲解也比较多这首词的上阕有一定难度,必要的提示如作者当时的处境,一“欲”一“恐”的矛盾心情可稍作点拨,不必讲析太多讲中应有“导”的作用,否则只能挤掉学生思考体会的时间 总之,诗歌教学中讲与读的合理把握至关重要如何做到“以讲导读,以读导讲”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会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力争把诗歌讲评课上的有声有色,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